00后大学生喜欢看哪些书?4月23日是第25个世界读书日,西南大学图书馆发布了2019年度大学生借阅图书大数据。入围该馆借阅量最大的前100部图书中,大多是世界或中国经典名著,钱钟书的《围城》连续3年高居该馆借阅榜之首,年度借阅量为5334人次。
排名借阅榜第2名至第10名的图书依次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法国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曹雪芹的《红楼梦》、英国哲学家罗素的《幸福之路》、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傅雷先生的《傅雷家书》、李泽厚的《美的历程》。
“这10本书都是清一色的人文社科类经典著作。”西南大学新闻传播学教师、作家郑劲松说,与前两年相比,今年的借阅量前十强图书都接近3000人次。在这份年度借阅量前100强图书榜上,大多是耳熟能详的中外经典著作,其中,文学类占比80%以上,如《简爱》《茶花女》《四世同堂》《平凡的世界》等,另外也有一些哲学著作和网络文学作品。
疫情背景下,大学生该读什么书?怎样通过读书来认识疫情,认识科学,提振信心?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精品课程《经典导读与欣赏》主讲教师董小玉教授推荐:哈佛大学科学史系教授查尔斯·罗森伯格的《阐释疫病》;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的《人类简史》《今日简史》《未来简史》三部曲;法国作家加缪的小说《鼠疫》;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美国学者帕慕克的《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以及音乐史学者李晶的《思索死亡的精神之旅》。
董小玉教授勉励大学生,阅读这些充满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图书,去了解、认识病毒,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本源,也正确认识自己,科学、理性地看待疫情,能够消除对病毒的恐惧,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