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实况新闻重庆时报】师承吴宓四十载勤勉育人 以身为教师而无比自豪
发布时间: 2018-09-10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礼记》载:"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退休教师江家骏教授,在他四十余年的从教生涯中,始终坚持言传身教,立德树人。

对待每一堂课,都严肃认真

1989年至1990年间,江家骏教授为课程"英国诗歌"写了一本厚厚的备课本,并在随后的四年里不断地进行补充。如今这本备课本已十分陈旧,各边角处还夹着一些记录灵感的"便利贴"。翻开本子可以看见教授典雅大气的手写英文字体,笔记用不同颜色的笔圈出,重要的细节进行特写,必要的部分还放上了作者的照片。从备课本中可以看到许多诸如"1959.11.7下午修改;11.9再修改"的字样,一堂课的教案改了一次又一次。对待每一堂课,江教授都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

人们常说"一位优秀的老师,不是说他的本事有多高,与自己的学生相比自己有多强,而是他教出来的学生有多优秀。"这也是教授信奉的至理。四十余年的从教生涯里,教授了无数的学生,可说起从教多年遇到的学生,江教授却能清晰的说出许多优秀学生的名字,言语之间更是不加掩饰的自豪感。

珍藏先师手记自先师处习得为人师的真谛

江教授是外文系出身,于1957年从内江调到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就此与吴宓教授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六十年代,江教授担任吴宓教授助手,与吴宓教授一直关系密切。虽说是助手,但江教授和吴宓教授之间,更多是师生关系,吴宓先生总是单独给江教授上课。吴宓知道他家庭条件不好,总在课后留他一起吃饭,边吃边告诉他哪些英文段落、哪些经典文章要背下来,有时还会和他约好一起背。

在一本记录着当年吴宓教授上课时所作的教案和一些范文、笔记的册子上,写着:"为纪念恩师吴宓逝世四十周年而作,并通过此拙文能窥出先师如何教我学习",这是江教授亲手所书。吴宓教授对待学术严谨务实,教书育人更是一丝不苟,始终担负着教师应该有的责任,这也深刻的影响了江教授的教学生涯。江先生所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对他来说,并未食言,江教授一生勤勉育人,自先师处所得。

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

"只有继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是江教授一直以来的座右铭。曾经翻译雪莱的《哀歌》,为了改八个字,却斟酌了两天。当年翻译的诗文草稿,一律保存,以供随时修改。哪怕已成为大名鼎鼎的教授,写汉字仍如同学生一般,以虔诚的态度整齐写好。如今已九十岁高龄的教授视力急剧下降,写字也会有难以控制的抖动,但他仍在努力看书。

虽然江教授从大病中逃过一劫,但却落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医生反复叮嘱教授不要再长时间研究学术,大脑和身体都承受不了。在修养期间,他翻译了一首李白的《忆秦娥》,"这首词,就是我的绝笔了。"江教授说,"虽然只是一首词,但我思考了很多天,我的思维现在真的跟不上了,像是天鹅唱挽歌,这就是我的绝笔。"

江教授是一位慈祥而热情的老人,他拿出珍藏的信件、资料和影印本,向记者讲述曾经的经历,江教授语速较快,言语之间逻辑清晰,对从前许多事情都历历在目。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江教授一边徐徐道来曾经的经历,一边深情的伸出颤颤巍巍的双手,去抚摸泛黄的信件、模糊的影印本。讲述曾经的经历,江教授语速较快,言语之间逻辑清晰,对从前许多事情都历历在目。

江教授的书房,传统知识分子朴实无华、潜心治学的模样可见一斑,浩如烟海的典籍引入眼帘,书桌上的稿纸堆积成山。

记者的目光停留在一本词典上,扉页上特意用毛笔赫然写着"批判的使用工具书",江教授认为学习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即便对于工具书,他也时刻提醒自己以批判、思考的方式去严谨的面对和接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