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黄希庭教授被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陈红教授在机场送行时合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华龙网9月10日10时10分讯 走进位于西南大学西师街综合楼二楼的有容斋,一股淡淡的花香飘来,茶几上摆着一束鲜花,红的粉的搭配着,很好看。
陈红给恩师黄希庭送来的这束花,让朴素的办公室里,多了一份生气。这已是她陪伴黄老师度过的第34个教师节,也正好是中国的第34个教师节。
她与恩师相识的岁月更长,那是1983年。
这年的9月,身穿蓝色中山装,带着浙江口音的黄希庭站上讲台,为陈红讲授《普通心理学》的那刻起,陈红的人生就转入了另一个方向。
清晨的“第一盏灯”
“黄老师的课记忆最深。”陈红读的是学前教育专业,其中一门专业课即是黄希庭讲授的《普通心理学》。
“他要求很严格,每个单元都要考试,考的内容包括表格下面的标题,考个70分就是很好的成绩了。”陈红一边回忆,坐在一旁的黄老师一边暗自地笑,补充道,“我的教学强调‘三基’,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必须变成常识。”
这样高压、精细的教学,让陈红在数年后,自己站上讲台讲授《普通心理学》这门课时,甚至不用备课,那些概念都自然地溜出口了。凑巧的是,《普通心理学》也是学校安排她上的第一门课。
《普通心理学》在陈红眼前打开了一扇窗,去探索她和旁人的内心世界。从此,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喜爱幼儿教育的陈红,走上了心理学研究的道路。
在考研和考博时,她坚决要成为黄希庭的弟子,即便有排着长队的竞争者和或难上榜的可能。“既然要读,那就要读最好的,非黄老师莫属。”
最终,她如愿了。也因此,她见识到了黄老师更为严苛的一面,对自我的严苛。
每天凌晨,当所有人还在睡梦中时,西南大学漆黑校园里总会早早地亮起一盏灯,那是黄希庭点亮的“第一盏灯”,这盏灯也点亮了陈红的世界。
“早上,我们接到的第一个电话,必定是黄老师打来的。一般是在6点多,那时他已经工作一个多小时了。”陈红说,这种勤奋深深地震撼了她,作为学生,又怎能偷懒。
黄希庭对学生的支持是无私无限的。当年,陈红申请到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访学的机会,为了让陈红能安心地去访学一年,黄希庭特地在2003年的11月,联系专家,为她举办了个人专场博士论文答辩会。
那时候,答辩都是集中在6月份,按常规,陈红要次年6月才能答辩。恩师的一力成全,让陈红如愿在2003年12月踏上了异国求学之旅。作为黄老师门下弟子的学业,也打上了圆满的句号。
两年后,访学回来的陈红,已是西南大学的一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然而,无论是在教书育人还是科研治学上,陈红说,在黄老师身边受教的这几年,对她的影响是始终的。而后,即便成为同事,陈红依旧尊黄老师为先生。

2015年黄希庭教授与陈红教授在苏州开社区心理会议时留影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三代师生的“第一课”
2012年,陈红在重庆江北机场送别黄老师。看着满头银发的黄老师走过安检,渐渐远去的背影,陈红心中的黄老师却愈发高大起来。
“老师被评为了‘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是去北京参加教育部的座谈会。”陈红说,黄老师是整个心理专业乃至教育专业备受尊重的教育家,称得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61年,黄希庭从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毕业后,便无条件地前往西部支边,来到了西南师院(现西南大学)。如今,57年过去了,他还会站上讲台,给学生授课。心理学部每届本科新生的第一课,都是由黄希庭讲授,传统延续至今。
“老师的浙江口音依旧。他讲什么是心理学,讲心理学是一门‘探寻心迹,理解人生,点燃心灵的真善美’的学科。这是他毕生的学术理想和人生价值。”作为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现任部长,陈红很感激黄老师的坚持,他的榜样力量,能让刚入校的新生以崇敬之心,开启专业学习。
说到“第一课”,黄希庭谈起了他1956年刚进入北京大学时上的“第一课”。时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主任孙国华教授,在迎新会上讲了四个字——“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成了我为人处世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我做学问的一项原则。后来我还用这四个字来教育我的学生。”黄希庭说。
坐在黄希庭身旁的陈红频频点头,她给研究生上的第一课,同样是对“不卑不亢”四字的传承,讲抱负、理想、担当、责任,重视学生基本品质和坚韧品格的培养,如此才能潜下心来做研究。
在教书育人上,黄希庭说他最初并不是一位称职的老师。1961年刚到西南师院(现西南大学)时,他是张增杰教授的助教,第一次上课,仅用了半小时就把2节课的内容讲完了。后来,听张增杰教授讲同一个内容,足足讲了两小时。
“他讲得非常好,条理清晰,用一个个实例阐释基本概念与其他类似概念的异同,并且以不断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我深受教益。”黄希庭深深地折服,常常去请教问题。
有好几次,张增杰教授正在用早餐,见到前来的黄希庭,便会放下碗筷与他交流。“现在回想起来深感内疚。张先生的为学、为人及教学经验对我影响很大。”
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作为黄希庭的弟子,陈红在教书育人时,也常常引导学生不唯书本论,培养质疑精神,多视角多取向多方法做研究。每每出差前都要组织长时间的讨论会,给予学生详细的建议和指导。生活中,常常召集学生到家中吃饭,去郊游。
“黄老师有许多学生,比我优秀的多。幸运的是,我是在他身边时间最久的,获得影响最多的,感触最深的,感恩!”陈红说。

2018年教师节前夕,陈红教授前往黄希庭教授的”有容斋“看望他 受访者供图 华龙网发
毕生的治学追求
黄希庭有个生活习惯,白天忙于工作,早晚会散步一小时,这个时间还用于为学生答疑解惑。前不久,陈红陪伴黄老师散步时,讨论得最多的是她申请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公民幸福指数的指标体系研究》。
2011年,年届七十五的黄希庭领衔主持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城市幸福指数研究》。研究过程中,他考虑到中国公民幸福指数指标体系的研究也十分重要,于是他找到陈红讨论,建议她来申报一个项目。
“黄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思维异常活跃,总有许多创新的点子冒出来。这几日,他又与我在讨论研究大学教师教学时间观念。”陈红感叹老师对心理学研究的兢兢业业,数十年来如一日。
在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的进门处,刻着“勤奋、严谨、创新、求实”,是为院训,由黄希庭提出来的。这八个字也是黄希庭一生追求的治学精神,六十年来,他不忘初心,时刻践行。
在他的引领下,偏居西部的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时不时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心理学研究上发出响亮的声音,时间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健全人格理论、中国社区心理学等,都是从国人实际出发,富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研究创举。
他领衔建成了西南师范大学的普通心理学硕士点(1986年)、普通心理学博士点(1993年)、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国家重点学科西南师范大学基础心理学(2002年)。
当时,学界称黄希庭为“拼命三郎”,不少学校想吸引他去工作,包括首都、沿海一些著名高校。黄希庭拒绝了。他一门心思钻科研,踏踏实实做学问,“若换学校,在搬家和人事上都要浪费不少时间,浪费不起。”
在陈红的记忆中,黄老师常说:“我十分欣赏铁人王进喜艰苦奋斗的打井精神,不喜欢东挖一个坑、西挖一个坑的浮躁做法。”这种精神深深地感染着她。陈红用17年时间努力探索中国人的身体自我、饮食行为的特点及认知神经机制。其研究是最具影响力的,并付诸实践,服务于民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治学的严谨与求实上,黄希庭常常告诫学生“宁愿慢些,必须好些”。陈红清晰地记得,读研时,她提交给黄老师的论文,老师会批改得满是红字,甚至不放过一个标点符号。在老师的影响下,从学生时代起,陈红便养成了做学问不可有丝毫马虎的习惯。
为师治学后,更是如此。陈红为本科生教授的《人格心理学》,不仅仅双语授课、英语考核,还要求学生足额阅读最新的前沿文献。这种严谨的态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紧跟国际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学生。
黄希庭、陈红,两代西南大学“心理人”,在教书育人上“点燃心灵的真善美”,在治学科研上“勤奋、严谨、创新、求实”,不断引领和影响着新生代们,为中国的心理学研究奉献自我,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