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生活的这么些年中,您可曾了解重庆的曾经?可曾在书中回忆过抗战时期的悲壮历史?在一本叫做《重庆之眼》的书中,无论是赛龙舟、演话剧,还是大隧道惨案,无一不着力表现了一个古老而日新的英雄之城——重庆。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著名作家范稳带着充满生命力的《重庆之眼》回到他的母校西南大学,与校友们一起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
关于《重庆之眼》作者
范稳于1981年到1984年期间,在西南大学(原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念书,对重庆有着深厚的感情,其第一部抗战题材长篇小说中就有涉及重庆的历史。这次的《重庆之眼》则全景式再现了“重庆大轰炸”这段悲壮历史和英雄之城气概。

范稳在分享会上说,文化抗战,是整部小说写作中特别关注的部分,他认为文化的坚守和国家民族的救亡图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抗战期间,重庆成为战时首都,全国大批文化名家云集,包括茅盾、老舍、巴金、夏衍等。他们以手中的笔、舞台上的演出,弘扬了民族不屈精神,这正是抗战历史中鲜活动人的篇章之一。

关于《重庆之眼》创作过程
为了更好地走进小说角色内心,2015年,范稳从云南到了重庆,租房住进渝北一个小区,像地道重庆人一样买菜做饭、吃小面、烫火锅。此后的一年时间里,范稳四处查史料、做调查采访,曾一周泡在重庆图书馆里查阅当时的报刊,仅史料就读了三四百万字,而这些工作也在书中的“旧闻录”中体现。从2013年底开始筹备,《重庆之眼》的创作历时近3年,期间历经5次修,到2016年底终于完稿。

“重庆人很豪迈,有种不屈的精神。”范稳说。书中所着力表现的重庆,充满了勇往直前的硬气与正气、在任何挫折和损毁面前都不屈不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