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七一客户端】走好文化传承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3-10-02 00:00  作者: 董小玉  来源: 重庆党建   浏览次数:

人们在重庆红岩魂陈列馆参观。图/徐钦

2023年第17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中提到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以及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求发展

中华文明是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的融合交织。五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弦歌不断,生生不息。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等,共同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特性,如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而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是延续与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主要路径。首先,要抓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衔接,在结合中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这是一种充满智慧和勇气的选择,也是一个面向世界的挑战。其次,在“结合”中要坚定道路自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好理论根基,进而巩固文化主体性,增强文化力量,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基础。

在理解“两个结合”的重要意义中敢创新

“两个结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彰显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说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一,“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果是互相成就。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契合性。双方互相吸收与融合先进基因,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凝结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硕果与思想精华。

第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不仅筑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使之走向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与未来前景,更打开了理论创新空间,还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结合”本身就是“1+1>2”的创新之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立足时代,坚守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才能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也才能在全球化发展的“文化丛林中”张扬自身的主体性与独特性,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中建设现代文明

“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环环相扣、相得益彰,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内涵的核心,指明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实践指向。

一是推动文化繁荣,坚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壮大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力量,文化企业既要在经济效益上“亮眼”,又要在社会效益上“吸睛”。在文化建设高质量上下功夫,在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上找准着力点。

二是建设文化强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保护前人遗留的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拒绝上演“拆真古迹、建假古董”的闹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焕发活态生机。

三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自觉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进中华文化与国际旅游交流合作,开展释放“一业兴、百业旺”乘数效应的品牌活动,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创造融通中外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