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中流砥柱,担负着为国育人、为党育才的光荣使命。锻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工作。今年7月,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教育部启动“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提出了一系列发力措施。为深入理解这一战略工程的内涵,西南大学教授与一线教师就此展开对话。
大国良师,提升高水平育人能力
成都二十中徐孝菊:据悉,截至2022年底,我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达1880.4万人,相比2012年的1462.9万人,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提升。在这千万教师中还涌现出“人民教育家”于漪、卫兴华、高铭暄;“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时代楷模”李保国、黄大年、张玉滚、陈立群等,他们潜心育人、乐教爱生、甘于奉献。请问这对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意味着什么?
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肩负时代重任,迫切需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数量的大幅增加,折射出当今社会人们对教师职业认可度的增强,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不断攀升,这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的提升有直接关系。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发展,出台《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等文件,实施“强师计划”“优师计划”等重要举措,力求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层次矛盾,有力促进教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张,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系统提升我国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全面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氛围更加浓厚,人民教师职业荣誉感、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大批高素质的“大国良师”持续涌现。
纵横发力,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
成都二十中徐孝菊: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部最近启动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工程”从师德师风建设、高校教师教育、教书育人能力、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待遇保障等方面发力,力图打造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强化高素质高学历教师供给,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请问您认为如何从这些发力点更加强劲有力地推进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呢?
西南大学董小玉教授:立德树人,师德为范。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排行首位的发力点,着意于筑牢教师的信仰根基与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师德师风是检验师资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守政治红线,强化道德底线,以“人格正”“学识高”“情怀深”的时代好老师为职业理想,引导广大教师自律自强。第二个发力点和第三个发力点针对职前教师培养,启动“国优计划”“优师计划”、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等,旨在发挥高水平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教育力量,为中小学输送优秀教师资源。第四个发力点面向在职教师,实施名师(名匠)名校长培养计划,强调利用多样化培训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尤其重视指向未来教育的终身学习型教师的素养发展,推进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示范创建。第五个发力点应对人口发展新态势,这是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的教育改革,也是极具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特质的重要举措。最后一个发力点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以政策倾斜为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提供保障。六个发力点侧重不一,纵横关联,为全方位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