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生正在教村民们唱村歌。(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供图)
“乡村振兴田间行”主题实践活动由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于2021年发起含乡村振兴志愿者计划、乡村振兴实习生计划、乡村访问学者计划三个系列。其中,实习生计划面向社会招募热爱乡村、热衷乡村工作、热心帮助农民且可以实习一个月以上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本次划共招募了来自清华大学、中共重庆市委党校、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藏农牧学院等多所高校不7日,西南大学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以增强实习生凝聚力、提升乡村认知度、掌握乡村工作方法为目标,以晨练朝话,同专业、不同年龄的11名学生。此次实习分为理论培训和乡村实践两个阶段。5月4日至5专题授课、现场调研、团队建设、互动学习的形式在西南大学、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北砖蔡家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九龙坡区英雄湾村、渝北区青龙村等地开展理论学习。5月8日实习生们正式入村,分为“木星队”和“鱼池T亩”两个小组,分别在南川区凉镇、巴南区鱼池村开展实习工作。实习生们在村庄里举办多种形式活动、组织理论学习、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带着青春的活力与创造力跳出浪漫的“象牙塔”,回归到现实乡村生活的“泥巴墙”,在乡村干、在干中学、在学中干。
高校学子的到来为鱼池村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短暂的两个月里,实习生们脚路泥土向乡村学习、向农民学习,与鱼池共同成长。这个实习的过程给他们带来了不少宝贵收获,且看实习生们何以提笔描绘乡村工作的五彩斑斓,分享实习所感所悟。现将部分实习生的心得摘发如下,与读者共享。更多内容请关注重庆日报客户端乡村振兴频道相关专题。
一编者
心在最高处 根在最深处
张嘉豪
五四青年节之际,我们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以西南大学“乡村振兴田间行”实习生的身份踏上巴南鱼池村乡村标兴路上的实习之旅,并在此成就了-个光英的称号-“鱼池新青年"。我们来自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不同此域,但此时此刻都怀着同-个梦想,共聚在鱼池村,在乡村这个大舞台上开了新青年的青年大学习。
在前期培训阶段,我们以历史明古今,开未来;以现场鉴历史,见未来;以未来创历史,做当下,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潘家恩教授所提到的“历史感”“现场感”“未来感”。在驻村实践阶段,我们走出乡村浪漫化想象的“象牙塔”,回归到现实乡村生活的"泥巴墙”,结合所学乡建理论,丰富乡村实践经验。我们深入进行劳动教育,亲身体验农民耕作的艰辛,强化了对三农、对粮食的感恩和教畏之心周集中组织鱼池夜话学习,组织策划了端午节村歌比赛活动,努力在实践中融入农村、增长见识,并通过“微笑”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联系,迅速拉近了与村民间的距离。这里有一群可爱的人。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一个团队的力量,感受到一群新青年青春逐势的激情。我们在建设一个温馨团队的同时,也温暖着周围村民的心。我们在母亲节为村里老人送上鲜花和祝福,给民分享自己亲手做的麦犯、亲手摘的李子,我们用青春洋溢的笑脸感染着村里人。村民们说:“村里来了一群大学生,村里有了一群新青年,村子就活起来了。”这次实习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们新年脚踏泥土,相见在乡建,以鱼池村为起点,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我们在乡村大课堂上志存高远、扎根田野,以袁隆平学长“心在最处,根在最深处”的教海践行做人的学问;以“心系三农” 的为农情怀,在校园与田园间践行“乡村振兴田间行”的乡村实践。这段弥足珍责的实习经历将会即在我的记忆里,并内化成养分,不断滋养着心深处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20级本科生)
小小绰号 大大力量
袁媛
季节变换,万物更新,我们在鱼池,我们在成长,从春季到夏季,我们主动揭开对乡村浪漫化想象的面纱,以“空杯”的心态脚路泥土、漫步田野,在乡村向土地学习、向农民学习。在为期两个月的乡实践中,我们找到了一个能够拉近与村民距离的方法一一给自己取绰号。通过一些能够展示实习生显著特征的绰号,让村民记住我们,为后期诸多工作打下基础。在乡村中,给他人取绰号十分常见村里人取绰号常常以外貌特征、生活环境、辈分、人物性格等为依据。在曾经物质和医疗匮的农村,为了让刚出生的孩子顺利长大,都会取一个朗朋上口、容易记的小名,这些绰号常在村庄内部传递,一叫就是一辈子,绰号是乡村文化的一种。一些耳熟能洋的绰号已经成为村民们刻在骨子里的说忆,小小绰号背后落含的是农民对生活的态度和智慧。进入村庄以后,们发现在农村,人们对起绰号、叫绰号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为了工作开展顺利,让村民们对我们留有深刻印象,鱼池1亩组每个成员结合村庄文化以及自身特征取了别具一格的绰号。华号的传播,是价值认同的传递。在村歌入社及日常村庄漫步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以自己的号进行自我介绍,村民们听到我们介绍自己的绰号时常会映堂大笑。但正是这种带有士味、该造意味的绰号村民们很快记住我们,在下一次见面时还能立刻以绰号同我们打照面,也正是这种方式能深入村民的内心深处,结合乡村本土文化的工作方式,让村民跨出认同我们的第一步,为后期工作的成功开展打下了
小小的号背后蕴含的是乡村工作方法,走的是乡村工作的群众路线。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方法实则是基于对乡村文化的深度洞察,是契合当地村民传统文化习俗的,是广大群众喜间乐见的。这种将乡文化港透到日常乡村工作中的方法才是适合当地、有生命力的工作方法。此次实习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村庄的潜能、村民的潜能,领悟到了乡村振兴应该因地制官立足本士特色资源有序推进。作为青年人,我将继续在乡村的广阔舞台上有一分光、发一分热,为乡村贡献青春力量。(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