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已经决定毕业后就留在铜梁种苗厂工作,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发展、乡村振兴作贡献。”近日,正在准备毕业事宜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级研究生吴吉作出了自己的就业决定。作为常驻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他在田野中找到了未来奋斗的方向。
研究生驻扎农业生产一线,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专家、教授提供技术支撑,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西南大学自2012年成立第一个科技小院——江津科技小院以来,十年间科技小院数量达41个,形成了科技小院网络。在科技小院培育模式指导下,西南大学在解决西南地区农业产业发展问题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地培育急需人才。
创新模式培育农学“全才”
科技小院是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院士在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探索创立的一种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作为张福锁的学生,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张跃强成为入驻科技小院的首批研究生。
“2008年,我作为博士研究生入驻曲周试验站,经历了科技小院在当地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开花和结果。”张跃强说,2012年入职西南大学后,自己又从见证人变成了亲历者,参与组建了首个科技小院。
张跃强说,小院建设和运行初期是一个“自找苦吃”的工作,其中最大的“苦”之一是知识不够用。入驻科技小院的师生大多深耕某一专业领域,专业性强。但农作物实际生产中面临的重重问题,单靠某个书本知识是无法解决的。
“到了小院之后,发现真正面临生产一线的许多问题,是我们在学校感受不到的。”西南大学2020级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研究生刘栩辰说,农户知道他们是高校来的研究生,就认为他们是“万能”的,植保、栽培、农机,甚至儿女教育问题都会来问他们。这是对他们的信任,也是对他们的考验。于是他们纷纷学习补充新知识。刘栩辰笑着说:“经过一年或一个作物季,我们不仅能补足专业能力,还能提升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
张跃强说,研究生常驻科技小院,在让农学生最大程度接近一线的同时,也存在远程指导难、指导不及时等问题。对此,他们摸索形成“四人导师组”模式,即以学籍导师为主、团队老师+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模式,确保学生“事前能商量、事中有依靠、事后能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