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节日
让我们向各行各业的科技工作者们致敬
并送上节日的问候
那么,
科技是什么?
是上天!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点火升空(张晓宁 摄)
2023年5月30日9时31分,
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点火发射,
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
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航天任务中,由重庆航天电子公司研制的遥测地面检测站不负使命,为神舟十六飞天任务圆满成功保驾护航。

▲研发团队成员集智攻关
研发团队为新一代遥测地面检测站采用了更为成熟可靠的技术:增加MSD+TPC编解码处理能力,遥测信号接收码率显著提升;采用EMC技术,提升了产品抗干扰性能;对中频信号和PCM信号同时进行检前记录,增加了遥测信号接收的可靠性;采取小型化、通用化设计,优化设备结构设计布局;对天线座增加升降功能等。
从1999年发射的神舟一号到如今发射的神舟十六号, 重庆航天电子公司已连续十六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保障任务,均获得圆满成功。
新闻链接:从神一到神十六!重庆黑科技连续十六次助力火箭升空
2022年,
一对齿轮副的成功问世,
破解了空间站能量供给的难题,
这对能够24小时不间断追踪太阳的对构齿轮,
就诞生在这里——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
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院长罗均:你看这个太阳能单翼长28米,加在一起是 56米长,像足球场那样大了,它的单面面积就是130多平方米,两边加起来是260多平方米,像一套大的房子。那么大的面积,虽然是在太空,它还是很重的,就要求齿轮的负载比较大,这个太阳翼像蒲扇一样的,那么长的蒲扇拿在手上的话,腕力要很大才行,所以对齿轮的载荷承重要求比较高。
我们做了很多年研究,从正式接到任务到去年上天,研发了八年时间,但有这个想法其实是很早了。我们之前有很多工作的积累,因为毕竟是一种新的啮合的原理和方式,作为原创的东西,需要比较长时间的进行攻关。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 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罗均:机械传动的魅力在于"小材大用"
科技是什么?
是入地!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一群“地下”科技工作者,
研究的高压水射流技术,
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高压水射流技术,以水为介质,通过高压发生设备增压获得巨大能量,对煤层进行切割,抽取瓦斯。缓慢有力的“水滴石穿”,在这里可以瞬间达到20兆帕,相当于2000吨力作用于1平方米上。

如今,高压水射流成套技术在全国所有高瓦斯矿井推广应用,使我国复杂煤层防瓦斯突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实验室参与推动我国煤矿灾害防治技术与应急救援体系的重大变革,制(修)订了75项煤矿灾害防治领域的法规、规范与标准。
据统计,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从2011年的0.564降低到2021年的0.044,死亡人数从2011年1973人降低到2021年178人,实验室为保障我国煤矿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聂百胜:整个西南地区能源类的这里面的中层以上的骨干,有60%是我们重大的毕业生。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 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执行主任聂百胜:我们是“地下”科技工作者
科技是什么?
是登高破冰!
全世界只有他们收集到了
5000米以上绝缘特性的数据,
自主建立了全球唯一的
能源装备自然覆冰试验基地。
青藏铁路、西电东送、三峡工程……
国家多个重大工程的输配电数据
都从这个实验室获得。
重庆大学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谢开贵:实际上我们就像电网的医生一样,在做电力安全方面的事。主要是侧重于装备这一块,比如说我们外面看到的输电线路、电压器,还有开关设备等。这些大的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就可能引起电力系统当中大面积的停电。

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铁路建设期间,这个实验团队在青藏高原2800米至5100米的高海拔、高寒地区开展长期科学试验,不仅突破了铁路供电工程外绝缘和隧道电气间隙的设计“瓶颈”,而且获得了世界唯一的、海拔5000米以上地区电气外绝缘特性真实试验数据。

要测量的点都是在山顶上,而且这会儿就是给我们一块带路的向导,都不愿意上去。因为太高了缺氧,有5000多米高。科研人员是怎么上去的呢?先把遗书写好,因为上去有可能下不来了。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 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开贵:向高寒地区进发 为中国电网破冰融雪
科技是什么?
是腾“云”捕蚕,刀尖除瘤!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历经四年,
在2022年完成并绘就出
全球首张家蚕超级泛基因组图谱,
囊括了目前最全面的家蚕和野桑蚕基因组信息,
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家蚕基因库数字化。

这个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蚕遗传资源基因库。这个季节这些遗传资源全部是以蚕卵的形态,冷藏在这里的冷库里。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代方银:现在新的最大的领域是医疗,做人工皮肤、做血管(神经)断裂后的神经修复导管。就像做手术缝合线,它自己可以在体内降解。不需要二次手术,它是蛋白质可以被我们肌体吸收。还可以做信息材料,有的团队开发制作芯片的光刻胶。蚕丝跟碳纳米这些复合以后,可以让这些复合材料既轻便又强韧,防冲击保护。包括防弹衣还有其他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新的用途。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 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代方银:蚕学研究已进入高铁时代
这个实验室
在全球率先突破聚焦超声消融手术
治疗肿瘤的关键核心技术,
并研制出了中国首台
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
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
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智彪:从传统的柳叶刀开始,我们切除肿瘤,刀尖是不是很锋利。海扶刀,实际上它就是先做一把刀尖,这个刀尖就是我们聚焦的焦点,传统的刀尖是机械效应,把它切割掉,而我们这个切割是热效应。

非常关键的就是在焦点外两个毫米,温度基本上就接近正常,所以它破坏的有风险的就在两个毫米以内。
最多的是子宫肌瘤,然后乳腺疾病、乳腺肿瘤,然后肝癌、胰腺癌、全身的软组织肿瘤、骨肿瘤等等。运用在非肿瘤性疾病,我们是数百万患者受益,比如说对HPV的治疗,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都是用的聚焦超声。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 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王智彪:超声医学的未来是数字诊疗一体化
科技是什么?
是逢山开隧,遇水架桥!
桥隧相连,跨山穿江。
大国基建,科研力量如何助力?
这里的研究成果,
支撑了数十个“世界之最”工程的建设,
守护着桥隧健康。

作为全国唯一的一个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这里拥有四大“金刚”:结构和环境荷载耦合试验平台,俗称“环境箱”,特大跨拱桥建设运维综合试验平台,隧道及地下结构三维模型试验系统,以及正在建设中的山区主动式控制风洞试验平台。

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最早的时候是70年代,丰都九溪沟大桥是主跨116米的石拱桥,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跨的石拱桥,这里面的关键技术也是我们解决的。然后是80年代,重庆最早的长江大桥——石板坡长江大桥,三角支架,挂篮支架,它的关键技术也是这边解决的。到了90年代,就是万县长江大桥,它当时是世界最大跨的钢筋混凝土拱桥,主跨420米,主要是解决它劲性骨架、混凝土收缩徐变这方面的问题。

到了21世纪了,发挥的作用就更大了。其中南纪门大桥是世界上最大跨的轨道斜拉桥,鹅公岩轨道桥是世界最大跨自锚式轨道悬索桥,嘉华轨道桥是世界上最大跨的轨道连续刚构桥。
当然除了建造以外,还有桥梁的运营,就是桥梁的检测加固。应该是有几千座桥,实验室都参与了,应该是为重庆“桥都”做出了我们相应的、积极的贡献。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建庭:破解山区桥隧工程世界级难题
重庆,中国“桥都”,
拱桥、悬索桥、斜拉桥…
你能想象到的桥型,
在这里几乎都能够找到。
而一个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从设计构想能否真正进入到建设施工,
这个论证的过程,
就在这个实验室里完成。

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耿波:如果是说通不过实验,那这个结构肯定要做调整,或者是局部优化,或者是整个方案都有可能会推翻掉,就是动力控制了设计。其实我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亲历过的东水门大桥跟千厮门大桥。
曾经在设计方案上面也有好几版方案,但是要考虑到我们渝中区这个地方,又是我们一个核心地带,考虑到景观的需要,比如说我们的拉索,当时有双索面、有单索面可以选择。这个单索面就意味着我们是一根拉索里面的力,就比双索面要大不少。那么,我们这个单索拉力最大当时是到了1500吨,是突破了规范。这个当时也是在我们这个实验平台上做的实验,从实验的结果来看,应该来说还是比较好。所以,我们是双索面和单索面几个方案进行比选之后,最终选的是单索面这个方案。

这台装备,是我们的超大吨位的索缆疲劳实验系统。实际上桥梁在运行过程中,车辆在上面跑的时候,这个桥一般都是上下在颤的,我们都有这种感受对吧?那么说明我们整个桥梁里面拉索体系,它里面的力它不是恒定不变的。这个变化的力,就会给我们的拉索带来疲劳问题。全桥我们要选一根最不利的拉索,做它的疲劳实验。我们要做200万次,我们1秒钟一次,1赫兹,那么意味着我们一根索通常要做实验要做两个月左右。

新闻链接:重庆专访|招商交科桥梁与结构工程研究院院长、桥梁工程结构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耿波:动力控制设计,护航桥梁安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就是人!



科技工作者,
扎根基层默默耕耘——
在农业现代化的田间地头、
在基础建设的山河大地之间、
在前沿探索的实验室、
在救死扶伤的手术台……
于各个领域发光发热,
守望着中华儿女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



每一个科技工作者都是一束光,
因志同道合而汇聚成精神的火炬,
照亮建设科技强国之路。

奔赴星辰大海,致敬每一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