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华龙网】母亲是一本感人的大书 西南大学一场阅读分享会解读“母亲”这本书
发布时间: 2023-05-13 00:00  作者: 本站编辑  来源: 华龙网   浏览次数:

华网-新重庆客户端讯(通讯员 巫芯宇 李菁)《中国妇女生活史》《母亲》《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遇见孩子,看见自己》……母亲节来临之际,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香樟渝阅•母爱如书”阅读沙龙分享会,作家、该校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家庭教育专家、该校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胡华福贞和实验幼儿园教师林燕共同探讨母亲这本“大书”。

中国女性史研究开山之作出自西大学者

“母亲节前,我在校史资料中挖出一本宝贝:陈东原教授的《中国妇女生活史》,居然此前一直不知道,这是一本现代学术名著,中国女性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郑劲松说,五一节期间,一曲儿歌“挖呀挖”撬动网络神经,各行各业都在“挖”,自己也在深耕校史,无意间发现了已故著名学者陈东原的这本著作。在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阅读这本书,了解和认知中国女性,很有必要。

郑劲松介绍,陈东原(1902—1978)是安徽省合肥人,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系,后留学美国,先后获密西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1937年回国,在多所大学任教,曾担任西南大学前身渊源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1951年任川东教育学院(西南大学渊源之一)教授,后调任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教授。《中国妇女生活史》于193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学界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论著,对后来的中国妇女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本书讲述从中国上古至民国时期的妇女生活,内容包含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革命女性等,对于各朝代在文化、制度和实际生活中对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批判。作者在本书《绪论》中说:“使女子无职业、无知识、无意志、无人格。作男子的奴隶、作一人专有的玩物,摧残自己以悦媚男子的,原来是男尊女卑的结果。”

家庭教育专家解答当代年轻妈妈的困惑

林燕老师作为一位年轻妈妈和幼儿园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年轻妈妈的困惑:“如何处理好自我和母亲这个角色的关系?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与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的矛盾?孩子叛逆期时应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

“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能够养大的,孩子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看见你是怎样的人而学会成长的。”胡福贞副教授现场作答,并向在场的年轻妈妈说,中华文明构建了非常系统的母亲精神归处和精神格局,当我们有困惑和委屈的时候,尝试往回看,在历史文化和自己妈妈的身上也许会找到答案;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要利用好教育资源,看到教育的大格局,需要专门去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与孩子一起共同成长,遇见孩子也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要将困惑视为邀请,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机会,年轻的妈妈,特别是知识女性要用更专心、更专注的方式去看待问题,面对育儿困惑,要敢于“不乱、不怕”,要把坚韧、智慧的母性精神化为生生不息的传承。

“要和孩子一起成长,也要在做好母亲角色的同时,保持女性的自立自强!”胡福贞老师向在座妈妈们推荐了西方学者的《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和中国作家池莉的《立》两本书。

母亲要知性优雅,更要自由豁达

当现场读者向郑劲松问起校史上的母亲或女性形象时,郑劲松讲起了今年102岁高龄去世的中国魔芋专家刘佩瑛教授鲜为人知的故事。“刘佩瑛教授优雅了一个世纪,还拯救过重庆黄秧白。”郑劲松认为,刘佩瑛教授之所以活到百岁依然显得优雅,一是来自一辈子学习而来的知书达理,二是来自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她出身名门,优雅与生俱来,即使身处逆境,却没有被打倒,而是专心科研,在蔬菜地里与工人一同劳动,一同收获,经过4年实验,用她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让濒临绝迹的重庆大白菜“起死回生”,重回市民餐桌并沿袭至今。“希望年轻母亲向刘佩瑛教授学习,成为优雅、知性、善良、美丽的好母亲、好女性。 ”郑劲松说。

“做一个有心的家长、有分寸的家长吧,做一个善于交流、坚持原则的家长和仁慈善良、自由的家长吧。就像可以开飞机一样,因为有自动驾驶仪。自由吧。” 胡福贞老师声情并茂地分享《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选段,告诫年轻的母亲们,要做最好的自己,不要在家庭、社会中迷失自我。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我那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过去的时光难忘怀,妈妈曾给我多少吻……”年轻妈妈林燕带领大家合唱一首老歌《妈妈的吻》,献给天下所有母亲,祝福天下的母亲都幸福安康,祝福每一位女性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母亲真是一本大书,虽然自己已经做了母亲,但对母亲这本‘书’的认识还很肤浅。”西南大学文献所史淑琴老师在活动结束后说:“本次分享会除了推荐了家庭教育、母亲成长方面的一些书籍,嘉宾还谈到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在家庭教育中的正确做法,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听完嘉宾们的分享,作为女儿,也应该多读一读自己的‘母亲’,作为妈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应该多多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西南大学图书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