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日报】如何读懂“母亲”这本书 这场阅读沙龙分享会或许有答案
发布时间: 2023-05-14 00:00  作者: 李志峰  来源: 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有人说,母亲是一棵大树,是一个港湾,是迷茫时的一盏路灯……到底该如何解读“母亲”这本人生中的大书?5月14日,在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来之际,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香樟渝阅•母爱如书”阅读沙龙分享会,该校博物馆副馆长郑劲松、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副教授胡福贞和西南大学实验幼儿园教师林燕等,共同探讨母亲这本“大书”蕴含的丰富含义。

▲西南大学图书馆举办“香樟渝阅•母爱如书”阅读沙龙分享会。西南大学图书馆供图

郑劲松介绍,前不久,他在校史资料中挖出一本“宝贝”——曾担任西南大学前身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院长陈东原的著作《中国妇女生活史》。“这本现代学术名著,可以说是中国女性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郑劲松说,《中国妇女生活史》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学界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论著。本书讲述从中国上古至民国时期的妇女生活,内容包含婚姻、礼教、妇女教育、近代的女权运动、革命女性等,对于各朝代在文化、制度和实际生活中对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批判。在母亲节这样的日子,阅读这本书,对了解和认知中国女性,大有裨益。

▲专家、学者、教师共同解读“母亲”这本大书。西南大学图书馆供图

林燕既是幼儿园老师,又是一位年轻妈妈,“如何处理好自我和母亲这个角色的关系?妈妈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处理与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念不同的矛盾?孩子叛逆期时应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不少母亲所面临的问题。

“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能够养大的,孩子是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以及看见你是怎样的人而学会成长的。”胡福贞解答说,母亲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在做好母亲角色的同时,保持女性的自立自强。

▲西大学子赴北碚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以爱为名 以纸传情”折纸课堂志愿活动。张翼 摄

当天,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党员服务团、“小数点”志愿服务队还走进北碚区特殊教育学校,联合开展“以爱为名 以纸传情”母亲节折纸志愿活动。活动中,特殊儿童们在志愿者的讲解和引导下,亲手为妈妈折出一朵朵小红花,并写上祝福话语或是贴上妈妈的照片,制作成母亲节贺卡,向妈妈明确且清晰地表达他们的爱意。

该党员服务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殊儿童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会遇到更多的难题,要帮助孩子度过困难,特殊儿童的妈妈们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辛劳。“正因如此,我们想帮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向妈妈表达感谢和爱,也希望孩子们的爱能够给妈妈更多力量。”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