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穗压弯腰,意味着稻粒饱满。反之,笔挺的水稻则有可能是空心,只长稻穗,不结种子。有没有办法让水稻都结出沉甸甸的稻穗,告别空心水稻?3月23日,重庆日报记者从西南大学了解到,该校水稻研究所研究团队日前连续在植物学领域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雄性核不育调控的新机制,将对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起到学术支撑作用。
“水稻产生米粒,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空心水稻意味着孕育失败。”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研究团队成员王楠教授向记者解释,水稻的一生,包括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阶段,一般以幼穗开始分化作为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在生殖生长阶段,水稻柱头经过花粉受精,最终形成米粒。空心水稻则是因为受精失败所导致。
王楠介绍,花粉是由花粉囊所产生,花药由多个花粉囊组成。团队研究发现,空心水稻的花药发育异常,是因为缺失了一个基因的功能。该基因正是兼职功能蛋白OsUGE1,它既能发挥异构酶作用,还能兼职转录激活因子参与水稻绒毡层降解。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以后,业内人士认为,该研究揭示了一种复杂而精密的新型调控模式,为研究植物雄性发育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俗来讲,可以将OsUGE1理解为一把‘长杆雨伞’。”王楠说,这把“长杆雨伞”最初是遮风避雨用的,但是在一些情况下,还能作为帮助行走的“拐杖”,一物两用;兼职功能蛋白OsUGE1也是同样的作用,当具备两种功能时,便能保证花药正常发育,水稻成功受孕。
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何光华介绍,从1973年至今,杂交水稻技术已经经历了三次变革。到如今,杂交水稻技术已经发展到可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结合雄性核不育突变体进行育种(袁隆平院士称之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何光华表示,水稻研究所团队揭示兼职功能蛋白OsUGE1参与水稻绒毡层降解的分子机制,对于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将起到学术支撑作用。
因为水稻生长周期短、基因组小,是植物研究中的模式植物。“简单来说,我们在水稻上形成的研究,科学家们还可以套用到其他作物上。”何光华透露,接下来,团队将利用基因工程把该研究运用到育种中去,为育种增产作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