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发布】心理美育、全人格教育……未来课程什么样?听他们说
发布时间: 2023-11-27 14:45  作者: 周小平  来源: 重庆发布   浏览次数:

语文、数学、英语、编程……

什么才是最适合自己的课程?

面向未来的课程

你有哪些畅想和期待?

1126日下午

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

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微论坛

在渝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

专家学者、中学校长和教师相聚重庆

围绕“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

展开探讨与交流


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心理美育、现场学习…同学们想要这样的课程

本次论坛由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组织举办,该校的四位同学来到现场,分享了自己所期待的未来课程。

幺金秀是高一年级美术创新班的同学,她设计了一门融合课程——“心理美育”,希望通过美好的事物,让所有人的心灵得到放松。

小刘同学希望今后的课堂学习能对教学空间进行突破,比如历史课,她希望走进博物馆甚至考古现场,将书本知识与古迹实物相结合,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无法比拟的效果。

文彦博同学热爱信息技术,他阐述了心中的理想课程:“学校是土壤,学生是种子,学校为种子提供养分,不去规定种子的生长方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成长节奏,探索和实施自己的发展路径。”


西大附中学子畅想未来课程。主办方供图

全人格教育、自主发展能力……校长们眼里的未来课程

面向未来的课程怎么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校长们各有思考——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善于学习与实践的能力,是未来课程培养的重点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看来,学校要开展守正创新,与时俱进的“全人格教育”。

“一个完整的人格包括动物的、人类的、公民的、职业的四个层面。”王莉萍说,教育者应该做好生命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构建健康身心。她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善于学习与实践的能力,是未来课程培养的重点。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主办方供图

课程的使命是要培养有高度、有厚度、有广度的学生群体

“一所好的高中,不仅仅是交出一张张满意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更是走出一个个充满笑容、自信上进的鲜活好青年。”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认为,课程的使命是要培养有高度、有厚度、有广度的学生群体,其中,高度取决于三观、心灵,广度取决于自主发展能力,厚度取决于兴趣、心灵丰富。因为眼界有多高,格局就有多大。

此外,他还建议未来课程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课堂由过去的讲授为主,变为实践探究、情境教学。同时,课程要具有可选择性。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主办方供图

抓住核心素养,培养四个核心能力

“面向未来的课程有很多挑战,但我们要抓住孩子们的核心素养,特别是关键能力的培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欧健介绍,西大附中打造了“三群一线”课程体系,以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建立贯穿中学六年的课程体系。

其中,全面发展课程群包含了国家学科必修课、学科综合选修等课程;终身发展课程群包含了人格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群包含了学科竞赛、人文强基等课程。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四个核心能力——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欧健表示。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欧健。主办方供图

本次论坛还特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莫景祺作题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的主旨报告。他认为,课程实施方案是一个由各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关联的整体系统,需要各要素统筹协调,整体发挥育人功能,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的要求。除了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要加强对修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