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第三届中国基础教育论坛暨中国教育学会第三十五次学术年会微论坛在育才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这一主题展开探讨与交流。论坛分为主旨报告、校长论坛、专家回应、师生对话和主题沙龙五大环节。

▲微论坛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莫景祺表示,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儿童及青少年的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新课程就是迎接新挑战的育人蓝图。“新课程实施方案需要各要素统筹协调,充分体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五育并举’要求,除了要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还要加强对修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专业指导。”莫景祺说。
在校长论坛环节,三位附中校长进行了主题分享。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莉萍在题为《让全人格教育成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沃土》的报告中指出,中学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坚持科学素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培养“有未来”的学生。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作了题为《让笑容继续洋溢在学生脸上 聚焦课程建设·赋能师生成长》的主题报告,认为高中的课程建构,要找到未来和现实的最佳平衡点。“我们以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和个性发展为目标,建立起了贯穿中学六年的课程体系。”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欧健在《为生涯幸福奠基——面向未来的课程建设》主题报告中介绍,全面发展课程群包含国家学科必修、学科综合选修等课程,终身发展课程群包含人格教育、生涯规划等课程,个性发展课程群则包含学科竞赛、人文强基等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四个核心能力——认知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及合作能力。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朱斌作主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欧健作主题报告。主办方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下半场师生对话环节中,西大附中学子展开了一场别样的未来畅想。学生文彦博通过自建AI仿真人描述了心中的理想课程。学生幺金秀也拿出自己的画,与逼真的AI画进行对比,引发了现场观众对人工智能在教育、就业等领域作用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认为:“我们现在的讨论是基于现有的技术条件,未来可能也会随着类似于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而变化,我们的课程也要随之变化。但也有一些东西,比如社会情感能力、价值观,不管社会怎样发展,我们不能忽略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这是我们在未来课程中也不会变的东西。”
本次微论坛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