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2023年第三届中国自动化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年会暨智能系统前沿论坛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的知名专家、青年学者和学生代表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
本次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的11位专家,围绕智能器件与类脑芯片、智能系统与机器人以及智慧教育等方面做主旨报告,共享创新成果,共话智能驱动。
“未来一定是要基于新的人工智能硬件,来做智能计算、做教育的应用。”华中科技大学集成电路学院院长缪向水教授表示,当前,大数据、大模型带的计算量越来越大,现有的芯片已经越来越难满足需求,“类脑芯片是目前人工智能最前沿的发展领域,我们正在努力将它的容量提升至GB级,这样一来,芯片的功耗、时延等都将数量级地超越现有芯片,才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人工智能领域的需求。”
“新一代人工智能要取得突破,除了用更强大的硬件基础设施和更高效的算法来满足不断增加的算力需求外,还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发展,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段书凯教授介绍说,近年来,西南大学已逐渐形成了“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聚焦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算法、智能系统与类脑芯片等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应用,推动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慧教育、智能通信等“人工智能+”学科群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变革。
“未来五年,西南大学有望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大数据等领域承担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2-3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项以上,为社会培养3000名以上的高水平人才。”段书凯告诉记者。
据介绍,本次大会将加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工程在教育领域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培养和提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人才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同时,本次论坛还展示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应用,为参会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