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重庆日报】西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小龙虾新病原 专家紧急提醒
发布时间: 2024-01-25 00:02  作者: 李志峰  来源: 重庆日报   浏览次数:


▲感染虾肝肠胞虫的克氏原螯虾解剖图、病原载量及肝胰腺细胞中的EHP裂殖原质团。西南大学供图

        1月25日,记者从西南大学获悉,该校研究团队首次发现甲壳类动物的二类疫病病原虾肝肠胞虫能感染克氏原螯虾(俗称“小龙虾”),并造成其肝胰腺和肠道组织损伤,揭示了该新病原对相关养殖业的危害性。该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水产养殖》。

        该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微孢子虫感染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陈洁副教授介绍,在此前的研究中,虾肝肠胞虫主要感染凡纳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引起对虾生长迟缓综合症,会严重影响对虾养殖周期和经济价值。

        “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养殖环境稳态易遭受破坏,且该病原又易与弧菌、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合并感染,导致对虾大批量死亡。”陈洁说,虾肝肠胞虫在对虾育种、育苗体系中不易清除,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4B5A2

▲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细胞中的虾肝肠胞虫。西南大学供图

        而此次该团队在研究中新发现,从南美白对虾养殖塘中捕捉的共栖野生小龙虾,出现排白便的症状,其肝胰腺、肠道及白便中存在大量的微孢子虫孢子,且肝胰腺和肠道发生萎缩,上皮细胞脱落。

        陈洁和团队科研人员利用微孢子虫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对小龙虾肝胰腺组织中的微孢子虫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微孢子虫为虾肝肠胞虫。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龙虾肝胰腺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肝胰腺细胞被虾肝肠胞虫感染。

        “本研究系首次证实虾肝肠胞虫能够感染小龙虾。虾肝肠胞虫同时在小龙虾和南美白对虾中的感染流行,表明该病原对相关养殖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防控难度。” 陈洁称,在全球水产养殖业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最大,我国产量就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除了南美白对虾,小龙虾也是我国的规模化养殖水产,因此,该研究对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的养殖过程中防控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和小龙虾养殖产量约为210万吨和280万吨。小龙虾的养殖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有重叠,甚至有很多对虾养殖塘是由小龙虾养殖塘改造而成。小龙虾喜欢隐蔽在塘里的泥沙中、擅攀爬等生活习性,使其很容易携带和传播虾肝肠胞虫到不同的养殖池或其栖息地,造成不同水域的交叉感染。

        陈洁表示,虽然重庆市民酷爱吃对虾、小龙虾,但重庆整体产量并不大,每年重庆消耗的对虾、小龙虾,90%都来自于外地。

        “所有的物种身上都有细菌和真菌,如果其中含有病毒菌,不仅会阻碍对虾、小龙虾的生长,对它们的口感也会有影响。伴随生的虾肉吃进人体,也可能有滋生寄生虫的风险。”陈洁建议,市民在食用对虾、小龙虾时,无论是酷暑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尽量不要生吃,充分煮熟的对虾和小龙虾对人体没有影响。

主编:匡丽娜

编辑:田韵沁

审核:李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