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西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小龙虾新病原
它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吃了带有这一病原的小龙虾
又是否会对人体健康有危害?
一起来看专家怎么说
西南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
此前主要感染对象为南美白对虾
据了解,这一新病原为虾肝肠胞虫,是甲壳类动物的二类疫病病原,能感染克氏原螯虾,也就是我们平时所吃的小龙虾,为西南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发现。
小龙虾感染这一新病原后,其肝胰腺和肠道组织会产生损伤,进而危害相关养殖业。近日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一流期刊《水产养殖》。

▲感染虾肝肠胞虫的克氏原螯虾解剖图、病原载量及肝胰腺细胞中的EHP裂殖原质团。西南大学供图
该论文通讯作者,西南大学资源昆虫高效养殖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微孢子虫感染与防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陈洁副教授介绍,在此前的研究中,虾肝肠胞虫主要感染凡纳对虾(又称“南美白对虾”),引起对虾生长迟缓综合症,会严重影响对虾养殖周期和经济价值。
“虾肝肠胞虫感染对虾后,养殖环境稳态易遭受破坏,且该病原又易与弧菌、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病原合并感染,导致对虾大批量死亡。”陈洁说,虾肝肠胞虫在对虾育种、育苗体系中不易清除,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在两种虾中同时感染流行
相关养殖业受影响
而此次该团队在研究中新发现,从南美白对虾养殖塘中捕捉的共栖野生小龙虾,出现排白便的症状,其肝胰腺、肠道及白便中存在大量的微孢子虫孢子,且肝胰腺和肠道发生萎缩,上皮细胞脱落。
陈洁和团队科研人员利用微孢子虫通用引物及特异性引物,对小龙虾肝胰腺组织中的微孢子虫进行了鉴定,发现该微孢子虫为虾肝肠胞虫。利用透射电镜对小龙虾肝胰腺的超薄切片进行观察发现,肝胰腺细胞被虾肝肠胞虫感染。

▲克氏原螯虾肝胰腺细胞中的虾肝肠胞虫。西南大学供图
“本研究系首次证实虾肝肠胞虫能够感染小龙虾。虾肝肠胞虫同时在小龙虾和南美白对虾中的感染流行,表明该病原对相关养殖业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和防控难度。” 陈洁称。
在全球水产养殖业中,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规模最大,我国产量就占全球的三分之一。除了南美白对虾,小龙虾也是我国的规模化养殖水产,因此,该研究对南美白对虾、小龙虾的养殖过程中防控病虫害提供了依据。
相关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和小龙虾养殖产量约为210万吨和280万吨。小龙虾的养殖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南美白对虾养殖区域有重叠,甚至有很多对虾养殖塘是由小龙虾养殖塘改造而成。
小龙虾喜欢隐蔽在塘里的泥沙中、擅攀爬等生活习性,使其很容易携带和传播虾肝肠胞虫到不同的养殖池或其栖息地,造成不同水域的交叉感染。

目前危害对象还是虾
未发现对人体有害的案例
西南大学的这一新发现,也很快触动了不少“好吃狗”市民的敏感神经,不少人担心,这样的病会不会对食客的健康造成危害,毕竟麻辣小龙虾可是夏天夜排档里的头牌,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它情有独钟。
对于这样的担忧,陈洁表示,从他们的研究来看,虾肝肠胞虫的危害对象至少目前还只停留在虾身上,并未发现对人体有害的案例,主要影响领域在养殖业,对餐饮业应该影响不大。
同时,陈洁也建议,市民在食用对虾、小龙虾时,无论是酷暑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都尽量不要生吃,毕竟除了虾肝肠胞虫以外,动物身上还携带着大量寄生虫,以及细菌和真菌,也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第1眼-重庆广电编辑 陈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