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12日,结核病免疫生物学国际研讨会暨川渝结核免疫研讨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肺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医院和高校的专家,以及来自越南、巴基斯坦、坦桑尼亚、意大利等国开展结核病基础研究的留学生,共同研讨如何开展结核免疫。
据悉,此次研讨会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瑞典国家STINT高等教育研究会共同资助的国际与地区合作交流项目年度任务之一。该项目资助期为2022年—2025年,主要围绕 “干扰素刺激基因15(ISG15)在结核病中的作用”开展合作交流。项目前两年主要在线上交流,2023年,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课题组研究生曾被派往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合作研究,而此次研讨会,也是瑞典合作专家首次到中国就项目进展开展交流。
结核病,古代也称为“痨病”,最常见的是发生在肺部,因此也简称“肺结核”。在当天的研讨会中,中瑞两国专家先后作了10个主题报告,分别从糖尿病合并结核病的机理与新防控药物、结核病相关的新诊断标志物、靶向结核分枝杆菌的新化合物等内容进行分享和交流。在研讨上,中国、瑞典专家们一致认为,导致结核病的病原微生物是结核分枝杆菌,结核病仍然是全世界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
“中国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当前,中国结核病发病人数位居全球第二。”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谢建平介绍,据估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是结核分枝杆菌携带者,仅少数会发展为活动性结核病。因此,个体的遗传结构差异和免疫力是控制结核病的关键。
在谢建平看来,川渝地区在中国结核病控制的基础研究领域大有作为,加强结核免疫研究相关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在结核免疫研究方面,川渝地区拥有独特的结核病患者人群和人口多样性。”谢建平称,首先,该地区辐射中国西南部,为结核免疫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病例和实验样本。其次,川渝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在结核病免疫生物学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积累,形成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研究团队和成果。如西南大学持续关注结核病基础研究20余年,重庆医科大学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包括儿童结核病研究,都具有独特优势。重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收治重庆、西南地区众多结核病、结核病合并糖尿病等患者,以及四川大学、成都市公共卫生中心等,均在全国结核病防控领域有重要影响。此外,川渝地区还积极开展结核病防治的社区实践和健康教育,为结核免疫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应用基础。据了解,2023年,重庆市结核病报告发病率48.1/10万,首次降至50/10万以下。谢建平对此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糖尿病、高血压等合并结核病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开展这类合并疾病防控的基础研究,也是全球急需拓展的领域。
本次研讨会由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现代生物医药研究所主办,重庆市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重庆市免疫学会感染免疫专业委员会、重庆市遗传学会、四川省微生物学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