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峰耸立,两江交汇
一座颇有掌故的山城坐落其中
山、水、桥、城、天
方寸之间,浑然一体
“8D魔幻”之都,跃然眼前
爬坡上坎,穿街走巷
累了,就吃顿火锅
翻滚的红汤,扑鼻的香气
辣、麻、咸、鲜、香、脆
在唇齿间舞动
只一口,便是人间至味

三千年江州城
八百年重庆府
这里是重庆
一座从历史中走来的城
一座充满希望与朝气的城

这是3月25日拍摄的重庆城市景象。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1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马马坐轿轿城门底下走一遭……”
一首童谣唱出了重庆人
对历史文化特殊的爱
一座座老建筑
一段段石板路
一棵棵黄葛树
仿佛一扇扇历史之门
承载着重庆的记忆
成就着重庆的魅力
游客在重庆山城巷游览。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从历史中走来的重庆
把坚韧质朴、忠勇爱国
深深镌刻在骨子里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
1940年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孩子剧团”
在重庆唱响《黄河大合唱》
铿锵有力的歌声
激发了广大同胞
同仇敌忾抗战图存的决心
这是2022年4月26日拍摄的位于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镇的红军烈士墓。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竹签是竹做的
但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
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
游客读到江姐狱中书信的时候
无不被共产党人
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感动
爱国情怀、红岩精神
深深浸透着山城

4月3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校史馆“校史英雄烈士专题展厅”,学生代表向红岩英烈献花。新华社发(秦廷富 摄)
2
长江、嘉陵江犹如丝带
拂过山城
两岸高低错落的建筑
灯火通明

这是2023年8月3日拍摄的重庆洪崖洞夜市街区外景。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半空中
缆车上的游人穿城而过
脚下浩渺烟波,雾气蒸腾
模糊了高楼与群山的轮廓

3月25日,游客乘坐观光缆车欣赏重庆城市风光。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爬坡上坎的生活环境
塑造着重庆人独特的精神世界
耿直热情、乐观豁达
“不存在”“巴适得板”
重庆人以俏皮的方式
调侃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发现着世界的安逸美好
负重难行的上坡路上
总会有人在背后帮忙推一把
突如其来的暴雨夜
一群陌生人在大伞下笑着相互依偎
山火来临时,为了身后的城
无数摩托骑手逆行出征
……
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
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地铁站工作人员的一系列温馨举动
感动了无数网友
前不久
“背篓专线”试点用重庆方言报站名
爷爷奶奶们更容易听清、听懂
直说“勒个好!”

3月27日清晨,菜农乘坐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准备前往城区的菜市场售卖农产品。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有人说
一条地铁、一座城市的包容
是既装得下公文包
也容得下背篓扁担
这条轨道交通
跑出了速度,跑出了温度
3
江流自古书巴字
山色今朝画巨然
敢拼敢闯的重庆人
奋力书写着新山城的奇迹
这是2022年6月4日拍摄的重庆缙云山风光(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011年3月
我国第一条中欧班列线路
“渝新欧”
从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始发
“以前从这里发出的列车
最远行至广州
从没想过有一天
我们会开到欧洲去”
工作人员如是感慨

中欧班列(渝新欧)布达佩斯直达班列在重庆团结村站准备发车(2020年6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变化,不止于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断推动
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
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创新要素加速聚集
一大批科研平台
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

这是2023年11月30日在重庆市传感器产业园重庆华虹仪表有限公司拍摄的自动化作业现场。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新时代的重庆
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
交出更加精彩的答卷
祝福你,重庆
山城的明天,会更好!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聊聊你与重庆的故事
来源:新华社微信
出品:钱彤
策划:常爱玲、齐慧杰
统筹:李瑜、关开亮
监制:徐蕊、曹晓轩
作者:王宜玄
视频:李丽洋、廉奇达
编辑:李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