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制造业集群
发布时间: 2024-05-12 11:38  作者: 黄庆华 薛景允  来源: 中宏网   浏览次数:

【中宏网】以新质生产力赋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制造业集群

记者:黄庆华 薛景允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以下简称成渝“双圈”)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其建设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和持久活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方向一致、完全契合,为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成渝“双圈”现代化制造业集群建设,不断壮大成渝“双圈”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成功打造成渝“双圈”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工程,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

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工程。首先,应以成渝“双圈”先进制造业集群为引领,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促进资源在线化、产能柔性化和产业链协同化,提升综合竞争;应支持制造企业引进和装配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整体水平。其次,成渝“双圈”应制定详细的制造业技术改造规划,明确技术改造的目标、方向和优先级,为制造业技术改造提供税收优惠、研发补贴、贷款贴息等鼓励性政策,激励企业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提质、增效。首先,应以发展智能制造为重点,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成渝“双圈”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应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打造制造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强化品质意识,优化产品设计,加强品牌建设,不断满足消费者升级消费需求。再次,我们应着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资源节约和材料合理应用,有效降低制造产业生产成本,完善绿色制造服务体系,强化绿色制造标杆引领,带动更多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增效。

夯实新质生产力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夯实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首先,应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强产业发展顶层,明确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建立产学研协调创新机制,打造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其次,进一步强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优化产业创新环境,通过产业技术协调发展,打造开放型创新生态,实现产业技术跨界融合。

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首先,成渝“双圈”应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主导方向,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次,进一步优化制造产业结构,培育制造产业新动能,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土壤。再次,应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生成产业新形态,通过优惠政策激励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与智能设备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扩大布局,不断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形成。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关系。首先,应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互促,夯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基础。成渝“双圈”应加大对关键技术领域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由应用研究更多转向基础研究,成体系推进聚焦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前沿导向的探索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其次,应建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效衔接机制,引导支持制造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AI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在制造业内融合应用,增强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动能。

攻克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短板。首先,应该大力推动政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研发团队,从多个角度建立技术创新联动,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合作。其次,应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明确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短板应用研究,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原创能力。再次,推动传统制造业标准提档升级,完善企业技术改造标准,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质量提升和产品升级;对重点领域关键产业,补上基础原材料、基础工艺等技术短板;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应该在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重点发力,建立技术长板,争取取得自主优势。

培养引进用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畅通教育、科技、人才循环

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培育。首先,应构建有利于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以正确的人才发展理念和工作导向为引领,加强公平普惠环境和基础制度建设,为成渝“双圈”不同创新主体的各类人才提供公平发展机会,实现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移转化和支撑服务等各类人才均衡发展。其次,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破除将薪酬待遇与人才“帽子”简单挂钩的做法,完善基于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机制,精准激励服务成渝“双圈”现代化制造业集群建设的重点人才和重点团队。

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引进。首先,应注重高层次人才建设,引进更多科技创新人才,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对高层次人才给予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政策;建立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人才根据自身优势,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自由流动。其次,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循环畅通体系,促进高端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探索建立系统性的技术移民制度,重点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畅通人才引进渠道,构建高效便捷出入境和停居留服务体系,对引才成效明显的用人主体予以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