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科技性产业。要想端牢中国饭碗,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实现种业自主创新和种源自主可控,是关键。
最近,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柑橘团队的首款柑橘液相育种芯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作为世界首款柑橘液相育种芯片,这一“重庆造”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我国是世界柑橘种植大国,柑橘种植面积及产量常年稳居世界首位。不过,柑橘种业也面临着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缺乏、品种创制滞后等难题。
作为生物育种体系中种质资源基因型检测的重要工具,育种芯片可全面检测品种的“DNA身份信息”,快速识别与优良性状相关联的基因或标记。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柑橘团队以国家柑橘种质资源圃的300多个代表性柑橘品种为材料,进行深度重测序,筛选出4万余个核心变异位点,并加入数千个与柑橘重要性状紧密关联的位点,利用靶向捕获技术,开发出了柑橘全基因组液相育种芯片——“橘芯1号”。该芯片能低成本、高通量 地进行柑橘基因分型,在显著提高柑橘育种效率的同时,大幅缩短育种周期,进一步为资源鉴定、遗传分析等提供基因组资源。
聚焦农业生产所需,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巴渝大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成果。
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实现优质稻品种从部分自主到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跃升。
聚焦高出油率油菜,2023年通过新品种登记的“庆油11”含油量达到52.37%,重庆自主选育的“庆油”系列油菜第三次刷新国内油菜含油量记录。“庆油3号”“康油3号”油菜品种和“西园四号”甘蓝品种推广面积分别位列全国第2、第9和第6名,结束了重庆全国大宗农作物品种无前十排名的历史。
全市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肉鹅配套系渝州白鹅通过国审……
而重庆良种的影响力之所以能持续扩大,首先得益于平台的搭建。一起去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看看。
这是一颗荧光红色的蚕茧。它的颜色不是后天染制,而是通过种质创制,改变了桑蚕的基因。
用种质创制的手段,就像是用上了一把“基因剪刀”,把家蚕基因序列进行剪切、编辑,科研人员得以在较短时间内,强化它们的优点、剪除它们的弱项,让种质创制的成果,更广泛地为人类所用。
种质创制的奇妙反应,远不止于这一颗颗小小的蚕茧。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已经被农业农村部纳入全国支撑育种创新的五大专业化平台之一。已经有9个种质创制科学团队,专注青蒿、油菜、马铃薯、淡水鱼类等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研究。不少成果已经进入关键转化阶段,甚至远渡重洋,推广到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围绕种业创新攻关,重庆组建了水稻、油菜、生猪等10个种业科企联合体,成功创建垫江、潼南2个国家级制种大县,以及北碚、江津、巫溪、涪陵4个国家区域性良繁基地。荣昌区国家区域性生猪种业创新基地、西南大学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市农科院山地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等重大科研创新平台,正加紧建设。今年4月初,由市农科院投建的重庆市现代种业创新基地,也在潼南启动建设。
而以战略和产业需求为牵引,用心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其实是集聚科技人才队伍,使之产生倍增效应的重要举措,毕竟“水积才有鱼聚,木茂才能鸟集”。
水稻,是重庆的第一大粮食作物,然而,受湿热寡照气候制约,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重庆都很难种出高品质的水稻。重庆市农科院渝优水稻团队,扎根稻田,心系禾香,最终培育出优质杂交水稻品种“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
这是一份三万多字的育种计划书,详实地记载了科研人员如何从上万份稻种资源中,筛选出优质品种,而后培育出了“渝香优8133”,我们也从这份计划书中,筛选到两个关键词:首次、自主。
据了解,以前重庆的种质资源非常缺乏,品种主要由外地尤其是四川引进来。“渝香优8133”首次实现了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科研人员们,一步步破解了困扰重庆稻区高质量发展的“水稻密码”。最新数据显示,重庆水稻优质率已达到70%。
近年来,重庆大力引进高端人才,与中国农科院合作,汇聚院士、专家285人;以水稻等12个重点学科为载体,引进12名院士、专家担任荣誉首席;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引进1名院士为首席科学家、12名院士为特聘专家,组建14个本土化创新团队,汇聚骨干成员500多人。
与此同时,重庆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也一路稳步增长,2023年达到63%,在西部地区居于领先位置。在这个过程中,体制机制的持续创新,不断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持续投入研发和促进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
为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今年4月,重庆首次启动实施种业创新攻关“揭榜挂帅”,发布了种植、养殖等领域的5个项目,涉及渝东黑山羊新品系选育与推广、家蚕节本高效抗病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示范、黄连优异种质资源选育推广与示范、重庆茶树特早品种选育推广与示范、丰产优质广适榨菜加工专用品种选育与示范,聚焦现代种业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和卡点堵点,对价值重大、刚需急需农业种质和育种亲本开展创制和改良,为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突破性新品种培育 提供种质材料。
谁有本事谁就揭榜,谁有能耐谁就掌印。“揭榜挂帅”,为的是让人才资源和资金项目都能“好钢用在刀刃上”。而集合行业最优势的主体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则是重庆锻造和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又一法宝。市农科院与中国水稻研究所,深度携手,共建西南水稻研究中心。铜梁区与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合作,共同打造西南地区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库。
当下,重庆正按照《重庆现代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部署,打造西部种业高地。
在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院长、教授吕典秋看来,2024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年,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出发,实现相关能级的进一步跃升。
进一步加大育种联合攻关项目持续支持的力度,提升作物育种手段和育种效率;第二个方面要实施引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政策,制定有效的种业人才激励政策和绩效评价机制,营造更加良好的种业科技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环境;第三,产教融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育出适合我市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进一步提升我市农作物品种的自主化水平。第四,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实施好国际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好重庆在作物品种选育方面的国际引领的作用
能否秋收万颗子,春种的一粒粟“最有话语权”。于一家一户而言,种子意味着收获的希望。于一地一域而言,种子则关乎农业安全和乡村振兴全局。让更多优质种子在巴渝大地开花结果,到那时,我们再一起喜看稻菽千重浪,禾下梦乘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