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造福人类,科技引领未来。”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1994年6月3日,中国工程院成立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大会产生了96位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位列其中。
今年6月3日,是中国工程院成立30周年纪念日。中国工程院精选出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以及中国工程院100项战略咨询研究成果,在活动当天进行了发布。
图源:中新网
“三十而立”,是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中国工程院的30年,也是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30年。
30年来,中国工程院团结凝聚广大院士和工程科技工作者,建设大国工程、铸就国之重器、建设高端智库、坚持学术引领,推进中国建造、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
“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和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国高铁、青藏铁路、特高压输电成功实施……大国工程振奋人心;
国产大飞机展翼长空、超级稻刷新亩产纪录、先进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成功研制、超级计算机屡创纪录……国之重器成果斐然;
航空航天关键材料不断取得新突破,先进玻璃材料技术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民航新航行系统全面应用……关键领域集智攻关;
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技术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喝上“放心水”,污染防治助力美丽中国,重大新药创制等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民生领域捷报频传;
……
在众多成果中,不乏重庆的贡献,一起盘点斐然成果中的重庆元素。
“重庆造”助力“航天梦”
北京时间2024年4月25日20时59分,搭载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配套的抗辐射双路运算放大器、三端稳压器、抗辐射电流型PWM控制器、可编程电压基准源、鉴相器、声表面波带通滤波器、压电陶瓷滤波器、压电晶体滤波器等关键器件,均为“重庆造”。这些产品具备体积小、可靠性高、稳定性好、抗辐射能力强等特点,多个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而提供这些产品的企业,正是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西永微电园的中国电科芯片技术研究院。
多年来,企业已为神舟系列配套了近百型产品,包括磁性器件、模拟集成电路、二次电源、微波组件和光调制模块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神舟五号以来,电科芯片圆满完成载人航天历次任务配套的关键器件基础保障工作。

图源:西永微电园
2024年4月15日,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四维高景三号01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同日,由电科芯片自主研发的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成功开机并传回首图,首图图像清晰、层次丰富、色彩准确。

▲四维宽幅焦面电子学组件成功开机并传回首图。图源:西永微电园
不仅如此,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铝加工企业,近年来,西南铝已先后为“天舟”、“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长征”系列火箭、“天宫”系列目标飞行器、“梦天”、“问天”实验舱提供了大量关键材料。其中,某7系铝合金厚板解决了我国航空铝合金新材料重大技术难题,直径10米的铝合金整体环件刷新世界纪录。

图源:西南铝
国产大飞机展翼长空
2023年5月28号,国产大飞机C919商业航班完成全球首飞,这是我国首次按照国际通行标准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干线客机。截至2023年10月,C919的订单达到1161架,订单总额超过了7478亿。全球民航领域,长达50年之久的国外垄断局面,骤然打破。
事实上,C919五成以上的铝材,都由“重庆造”提供配套。
在位于九龙坡的西南铝熔铸分厂,7050合金铸锭正陆续下线。C919的机翼、机身、壁板等关键承力部位,都有7050的用武之地。7050是航空航天工业的常用合金,以前全赖进口。不过,如今的“重庆造”已经能够满足“大国重器”的规模应用。
从2018年4月成为国内首家国产大飞机用铝材合格供应商以来,西南铝已经为国产大飞机成功研发了轮毂、座椅、机翼梁等多个关键部位的铝合金材料。从首飞时,铝材国产化率不足1%,到现在,已达到50%以上。截至目前,西南铝已累计为C919提供了30个规格、600余件铝合金材料。

而C919所穿的“棉衣”,也是“重庆造”产品。
再升科技是渝北区重点培育的首家民营上市公司,亦是国内领先的超细玻璃纤维及制品制造企业。国产大飞机C919客舱舱体上超细、轻质、柔性、隔热隔音的飞机棉,便出自它。这款产品,不仅可以应用于航空航天,还可以用于高铁船舶等领域,这项技术的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的空白,实现了飞机棉的国产化。
大国重器的诞生,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背后,是大国工匠们一步一个脚印的技术攻关。从“蛟龙”入海,到“嫦娥”奔月,从“天眼”探空,到“神舟”飞天,在中国逐梦星辰大海的旅途中,“重庆造”从未缺席,一路相伴。
“重庆造”玻璃,很刚!
在C919的身上,还有一个最醒目的位置——机头,上面4块风挡玻璃的原片,来自于重庆两江新区水土新城的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这种高性能航空玻璃原片,外观上与普通玻璃似乎并无区别。

“‘门道’在玻璃内部。”研发工程师告诉第1眼新闻记者,风挡玻璃是飞机的关键部件,面积虽小,却涵盖了玻璃制造中几乎所有的高精尖技术,是最难造的玻璃之一。
在2022年之前,这种玻璃还无法国产,其核心技术被国外厂商牢牢把控。为此,鑫景特玻把实验“搬”到生产线上做,投入上亿元成本,经历“九死一生”,终于突破技术难关,在2022年成功生产出高性能航空玻璃原片。鑫景特玻,也成为C919风挡玻璃原片的唯一供应商。
除了风挡玻璃,鑫景特玻的第二代昆仑玻璃也很刚。
这款玻璃被配备在了2023年上市的华为新款手机上。从一米的高度,让手机直接跌落在大理石材质的地板上,普通玻璃最多遭受5次试验就会支离破碎。而一块合格的昆仑玻璃,可以实现至少50次以上不碎。

重庆,中国高铁技术的“练兵场”
中国高铁,是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际,精选出的院士主导或参与的100项工程科技成果之一。鲜为人知的是,在重庆,有一段10多公里的铁路,为中国高铁技术起源做出了很大贡献。
2006年底,国内首条成区段的无砟轨道铁路在嘉陵江边的北碚蔡家建成。在这里,我国自主研发的“长白山”号高速列车首次跑出了235公里的时速。无砟轨道,是高速铁路不同于普速铁路的重要特征。西南山岭间的这段10多公里铁路,也因此被视作中国高铁技术的起源地。
16年后,依然是在重庆,世界罕见的“地铁式”高铁——郑渝高铁重庆段建成通车,标志郑渝高铁全线贯通。郑渝高铁重庆段,是中国第一条桥隧比超98%的复杂险峻山区高速铁路。其总里程约184公里,其中,隧道近170公里,桥梁10.8公里,像平原那样的路基仅仅3.3公里。
郑渝高铁重庆段,不仅是中国高铁人对三峡地区极端复杂地形的一次征服,更为在险峻山区修建高铁积累了宝贵经验,其创新使用的 “大跨度顺层地质偏压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技术” 为川藏铁路贡献了可借鉴方案。
从起源,到飞跃,中国高铁技术之所以选择以重庆为“练兵场”,原因之一,便是山区复杂路况能够给予的独特启示。复杂的地质条件,又给高铁的设计、建设,提出更大挑战。
第1眼新闻链接:
国之大者 | 千里高铁 始于足下
重庆,即将迈入特高压时代
进入2024年,重庆境内的特高压输电工程不断刷新进度条。
新年伊始,历时5个多月建设,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天府南-铜梁1000千伏线路工程(重庆段)全线铁塔组立顺利完成。川渝特高压重庆段全线采用机械化施工,这也是我市第一条全面实施机械化施工的特高压工程。
3月,“十四五”国家重点项目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重庆段线路工程全线贯通,工程整体将于年内建成投运。重庆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作为川渝特高压入渝的首个落点变电站,全面进入电气设备安装阶段。该工程建成后,预计每年可输送电量350亿千瓦时,能有效推动川西甘孜、阿坝地区水电等清洁能源外送,保障成渝负荷中心用电需求。
作为川渝特高压环网的第一段线路,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将在年内投用。
4月,哈密—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渝北换流站项目场平工程结束。作为西南地区首座受端换流站,明年6月投运后,新疆每年可向重庆输送电量超360亿度,标志着重庆电网将进入交直流特高压时代。
梦想成真 禾下可乘凉
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重庆大足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推进“水稻革命”。其实,早在20多年前,袁老和他的助手、秘书等科研人员就在重庆的沃野上,多次攻克水稻增量提质的“密码”,不断书写着“稻田革命”的传奇。

在大足,2013年种植的“准两优527”亩产达到843.6公斤,打破了重庆市一季中稻的亩产纪录。
在南川,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当地试种袁隆平团队的超级稻,平均亩产分别达到951公斤、954公斤。
在北碚,袁隆平与西南大学合作,试种“Y两优1964”品种,同样生产出了高产量、品质优的水稻。
到现在,袁隆平团队研发的几十个水稻品种,相继在重庆多地的试验田里试种。尤其是近年来,有更多超级稻品种在重庆试验出不俗的成绩。
2019年,袁隆平大足拾万工作站成立后,袁老亲手向团队赠送了100公斤“超优1000”种,并在“隆平五彩田园”试种。
2019夏天,经专家组测定产量后宣布:超级稻“超优1000”在大足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03.9公斤。
……
随后5年,农业技术人员不断探索超级稻单季亩产提高的方法,2023年,在四川凉山州德昌县麻栗镇阿月村,终于刷新超级稻单季产量世界纪录——1251.5公斤!
这一新纪录实现了袁隆平未竟之愿,袁老的“禾下乘凉梦”成真。
他们,胸怀国之大者
2022年5月,由中国工程院院院士、市科协主席潘复生担任院长的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正式揭牌。
该研究院面向国家能源转型的重大需求,致力于打造新型储能领域国际一流的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推动新型储能材料、储能装备和能源互联网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全球储能市场风起云涌之时,重庆新型储能材料与装备研究院为重庆发展储能产业指出了一条愈发清晰的操作路径:发展镁电池和镁基储氢材料。
“相比铁、铝、锂等资源短缺的矿产,我国镁矿资源极其丰富,占到全球镁矿资源70%以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主席潘复生向第1眼新闻记者介绍,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镁矿存储、应用和研究的主要国家,发展镁矿储能产业正逢其时。例如,镁电池能量密度与锂电池相当,但成本最低只有后者的1/50,并且使用年限更长,安全性高,还有镁及其化合物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值得一提的是,潘复生院士团队,是世界上最大的镁轻量化节能材料和镁储能材料团队,目前,该研究院取得一众科研成果:开发出循环寿命世界领先的Mg-Ni-RE等新型高性能储氢材料;首次在国际上试制出安时级的镁二次电池软包电芯等。这些产品也为其带来了上亿元的合作协议,更重要的是,有望为我国能源转型、能源安全和汽车产业竞争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
不仅仅是潘复生院士,在重庆,杨士中、鲜学福、杨永斌、周绪红、王树新、刘汉龙、王正国、程天民、蒋建新、吴玉章等院士,正在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与其他院士、专家一起,发挥多学科、跨领域优势,组织开展一系列“顶天立地”的战略咨询研究,产生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咨询成果,为推动中国工程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