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无疑成为了科技领域的“顶流”。如今,这股AI热潮已席卷至诺贝尔奖的殿堂。在最新揭晓的2024年诺贝尔奖三大科学奖项中,两大奖项均与人工智能研究紧密相连。
先是物理学奖荣归“AI教父”,紧接着化学奖的一半也颁给了“程序员”。这一结果让不少人惊叹:人工智能成了诺奖的最大赢家!那么这一趋势,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又将产生什么影响呢?

西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胡小方教授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旨在表彰那些对相关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并对人类文明和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的工作。而人工智能作为近年来对世界影响最为显著的技术,在此次诺贝尔奖有如此突出表现,看似意外,实则情理之中。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两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虽然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但他们做的工作其实也都是基于物理现象。”胡小方说,以霍普菲尔德为例,他提出了一种很有名的神经网络,叫做“霍普菲尔德网络”,就是基于物理现象——自旋理论所提出来的。而欣顿又在他的基础上提出了波尔兹曼机,从而进一步提出了现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的一系列网络结构和成果,这些成果都与物理基础、数学基础密不可分。“与其说这次是人工智能领域专家获得了诺贝尔的物理学奖、化学奖,不如说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突破和大家对它的一种认可。

在胡小方看来,人工智能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发展离不开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这些基础学科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理论框架。然而,要想在这些领域实现新的突破,难度极大。而人工智能恰好为这些领域提供了更加精确、高效的研究路径。

“我们现在有个词叫做‘AI for science’,就是我们人工智能为科学能做什么?这次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的方法,来预测蛋白质的结构。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胡小方说,人工智能加基础学科的形式,就会更快地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科学界的许多学者,包括此次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有“AI教父”之称的欣顿,都曾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表示担忧。
“我们使用AI技术时的主观危害性,要远远大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展所带来的风险。”胡小方表示,不少科研人员、相关技术领域从业人员,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目前,我们西南大学乃至整个重庆市,都在积极筹建人工智能的伦理委员会。同时,我们也呼吁能够尽快建立全国性的,乃至全球的人工智能伦理规范和制度,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健康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