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艺术遗产的文化基因探源与可持续发展学术论坛暨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委会成立大会在西南大学举行。来自国内的艺术人类学,以及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艺术遗产背后的文化基因,探寻其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会现场。受访者供图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创会会长、东南大学首席教授方李莉称,中国文化基因是在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并通过一套礼仪制度表现,是一种民族文化特质、一种社会发展模式。中国文化基因具有“天人合一”的乡土性生态理念和“天下一家”“大同世界”的民族理想。
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夏燕靖十分关注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型。在他看来,传统手工艺是我国手工业发展的见证者,承载着丰富的文明特色,也是中华民族造物文脉的传承者,属于重要的文化遗产。当前,传统手工艺行业逐渐衰落,乡村手工艺人面临着艰难的生存抉择,夏燕靖建议艺术院校应构建当代手工艺教育模式进行传承。比如,将传统师徒传承模式中的精华部分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在手工艺教学中,让学生理解“造物”与“赏物”两者间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手工艺的价值等。
中央党校督学徐平教授则对音乐遗产的民族基因和时代传承“情有独钟”。他举例,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一些语言不通的地方,他与当地村民的交流竟可通过唱邓丽君的歌曲来实现。再如,川江号子等承载着民族感情并有深刻的时代印记。“所以,我们要保护文化基因,需遵循文化自信、包容互鉴、守正创新等原则,让音乐以及文化的价值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胡晓东等人还围绕“中国民族器乐遗产的文化基因探赜”等主题,探讨艺术遗产中所蕴含的独特文化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当天,“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科研基地揭牌,标志着“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正式落户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本次活动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美美与共”文化创新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和中希文明互鉴中心联合承办。

▲揭牌仪式。受访者供图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蔡杨
主编:匡丽娜
审核:李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