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新重庆-重庆日报】传承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本报“从‘老物件’洞见科学家精神”系列报道引发热议
发布时间: 2025-06-04 10:27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529日、30日,本报连续刊发530日第九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老物件洞见科学家精神系列全媒体报道,讲述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文理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的感人故事,以及学校对科学家精神的薪火相传。报道刊发后,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

530日,重庆日报第5版推出《法学教育家李昌麒的法治初心》报道,讲述著名法学教育家、中国经济法学科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原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教授李昌麒的事迹。

今天一大早,我们就把重庆日报的详细报道转发到李昌麒老先生学生微信群,大家看了后,纷纷表示:这就是我们应该追的星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治告诉记者,读了报道后,群里李昌麒老先生的学生们再次为恩师的家国情怀和执着精神感染,表示要秉持老先生的这份法治初心,把学问做好,把学生教好,为国家培养一批高素质法治人才,为中国的法治建设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529日,重庆日报第5版刊登《涂铭旌院士的涂氏PPT”》报道,讲述了80岁高龄仍来到重庆文理学院开启人生第三次创业的我国知名材料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事迹。

重庆日报的报道具有高度的思想性、新闻性和可读性,充分展现了涂铭旌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高尚情怀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科学家精神。作为涂铭旌的弟子、重庆文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阮海波再读文章内容,仍然为老先生在青年时期写下的入党志愿书这一细节深深打动。在他看来,这一老物件生动诠释了涂老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的精神追求。

阮海波告诉记者,仔细阅读报道后,重庆文理学院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科研团队也受到巨大鼓舞,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学院学生深受触动,团队更加坚定了传承涂铭旌院士精神,在材料领域钻研探索的决心。

我们将继续秉承涂铭旌院士大爱无疆、科教报国之精神,聚焦光电材料与器件、高端装备材料等关键领域,紧密围绕地方产业需求,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精耕细作,努力实现更多关键技术突破,培养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及产业升级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阮海波说,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要在实验室里继续传承下去。

本次报道还报道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著名水文地质学家、岩溶学家,西南大学教授袁道先和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大地之子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名誉校长侯光炯事迹,西南大学师生纷纷转载传阅。

西南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学校以袁隆平院士、侯光炯院士、向仲怀院士、吴明珠院士、袁道先院士等科学家故事为主体,成立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西南大学宣讲分团,走进中小学、企事业单位,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开展宣讲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目前,该校正筹备排演原创大师剧《袁隆平》,生动演绎袁隆平院士生前奋斗事迹,该剧预计于今年6月正式上演。

在科学家精神的引领下,西南大学还实施战略科学家孵化计划”“人才特区建设计划”“青年人才创新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等,不断提升领军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精细化程度。

新时代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记者从市教委、市科技局了解到,下一步,我市将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积极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推进渝跃行动和新重庆引才计划,实施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计划项目,完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长周期稳定科研项目支持机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支持组建跨学校、跨学科、跨领域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建立引在高校、用在企业机制,引导高校科技人才服务产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