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公号导刊】我们该如何留住重庆方言 当年轻人不再说“千翻儿”“撑花儿”…… 我们该如何留住重庆方言
发布时间: 2025-09-01 19:39   文字:宋婷婷      来源:公号导刊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啷个恁个嘞个好看耶!”今年5月,重庆大型无人机表演秀风靡全网,开场这句极具感染力的重庆方言也随之走红。

游客们一边念叨诙谐的重庆方言,一边欣赏两江四岸的璀璨夜景,沉浸式感受山城独有的烟火气韵与文化魅力。

泱泱中华,文明博大。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重庆方言的麻辣鲜活记录了充满本土地域特色的历史和演变。

然而,在全球化浪潮奔涌向前、普通话推广普及的时代背景下,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困境

守护方言,就是守护文化基因的多样性。

重庆方言通过无人机表演“破圈”而出,让人们看到,只要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方言完全可以在时代浪潮中激起美丽的浪花。

乡音渐远

从小教儿子说普通话,是重庆市民王女士一直引以为豪的事。在她看来,这使得孩子在学拼音时非常顺利,不用经历她儿时平翘舌不分的痛苦。

然而,这份“引以为豪”在特定场景下却显得有些微妙。比如大家庭聚会,周围亲戚都说方言时,儿子一口流利普通话似乎有些格格不入。

有一次,儿子故意打翻了桌上的小吃,王女士情急之下大喊“千翻儿”,儿子听后一脸懵懂地问:“妈妈,‘千翻儿’是什么意思?”亲戚们哄然大笑,后来还经常把这件事当成笑料提起。

渝北区宝圣湖街道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小李(化名)则表示,自己不管是在家还是在校,都说普通话,“我希望妈妈批评我时也别用方言,因为她说得太快,我听不懂,她会更生气。”

记者调查发现,在更广阔的公共领域,方言的使用场景似乎也在萎缩。

曾经街头巷尾随处可闻的“搭飞白(搭讪)”“撑花儿(雨伞)”“虰虰猫儿(蜻蜓)”等词汇,逐渐从年轻一代的语言体系中消失。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胖儿胖嘟嘟,骑马上成都……”这些曾经耳熟能详的童谣,已很少从孩子们口中听到。

“在我们身边,方言的使用频率确实在降低,语音、词汇、语法等特征正逐渐磨损或消失。”对此,西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红举也有明显感受。

他举例道,重庆方言中的“房圈(卧室)”,“开山儿(斧头)”等词汇,很多年轻人已不知其意;重庆方言原本没有动词重叠用法,如今孩子们却常说“走走”“看看”,很少再说“走一哈”“看一哈”。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孙红举解释,许多曲艺形式依靠方言传承,如重庆川剧、河南豫剧、陕西秦腔等。方言还承载着特定区域的认知方式,如河南部分地区历史上不产茶,因此将白开水称为“茶”,放了茶叶的则叫“茶叶茶”;中国台湾地区称花生为“土豆”,因其是长在土里的豆子。而重庆方言中把包菜叫包包白、砣儿白、莲花白,是分别以形状或颜色来命名;重庆有些地方把菠菜叫甜菜,则是以口感而命名。

“但随着方言特征磨损加剧,地方文化及其载体也势必受到影响。”孙红举感到担忧。

式微之由

孙红举是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核心专家组成员,同时担任重庆市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首席专家。

博士毕业后,他便参与了教育部、国家语委组织实施,国家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八载深耕,其成果《重庆潼南湘语》一书于去年底出版。孙红举表示,从潼南湘语的使用情况,或可窥见方言整体式微的现状。

据介绍,川渝地区有三大汉语方言体系:西南官话、客家话与湘语,其中湘语是川渝境内留存久、规模较大的外来移民方言之一。

潼南湘语主要分布于潼南区龙形镇,长期处于西南官话的包围之中。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外出务工人口增多、城乡一体化推进,尤其是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提升,潼南湘语的语言结构正经历改变,如部分语音特点逐渐消失,大量词汇被西南官话替代,语法特点向西南官话趋同。

从使用人群看,龙形镇内潼南湘语的使用者主要为四十岁以上群体,他们在与长辈、邻里交流时仍习惯使用湘语,但去镇上赶集或与外地人交流时则转用潼南话,呈现“双方言制”特征;二十至四十岁人群基本能听懂湘语,也会少量词汇;至于正在读书的学生,很多人已经不会说,甚至听不懂湘语了。

“从传承角度看,潼南湘语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少,当地人的使用频率也在递减,其从濒危走向消亡的趋势难以逆转。”孙红举表示,这一现象并非个案,全国范围内的方言均面临特征磨损的问题,背后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人口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普通话成为交流的主导语言。尤其是年轻一代为融入城市生活,主动弱化方言使用,转向更具通用性的普通话。二是电视、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以普通话为主要传播载体,进一步压缩方言的生存土壤。三是80后、90后父母出于“避免方言干扰拼音学习”的考量,更倾向用普通话与子女沟通。

“方言的生命力源于使用。”孙红举说,“使用人口缩减、使用场景减少,必然导致方言活力衰退。”

文脉赓续

近年来,重庆也在加强方言传承方面工作。

2024427日,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带着以“熊嘎婆”“虰虰猫儿”为代表的重庆特色文创IP,组团亮相2024年香港国际授权展、香港礼品及赠品展。

这一系列IP巧妙融合了重庆方言和本土文化,以萌趣、可爱的风格打造出相关形象造型,充分展示了重庆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重庆民间,重视方言传播、致力于以创意形式让方言“活”起来的也大有人在。重庆时光里独立书店主理人李柯成便是其中一位。

自去年起,李柯成开始制作并上传《重庆小语种》系列视频,直至今日仍在持续更新。

“假必有一次时光倒流的机会,你愿意回到什么时候?假必释义:假如。”“你是有好央夹,打个甩手来串门。央夹释义:吝啬。”“不是我踏雪你,你这个四季豆哪里值得到这个价嘛。踏雪释义:鄙视。”……在这些视频里,老照片与AI结合讲解,一句句重庆方言从岁月深处走来,让大家领略到重庆的独特韵味与文化内涵。

不仅如此,李柯成还别出心裁,把20世纪80年代的旧书装进印着“千翻儿(调皮)”“少午(晌午)”等重庆方言词汇的纸袋,推出旧书盲袋,吸引了众多关注。

对于这些做法,孙红举十分赞赏。“近年来,‘方言+文创’模式兴起,为地域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比如去年热播的电视剧《繁花》,沪语配音版一经推出,便让“吴侬软语”在网络上掀起一阵热潮,带动上海话迎来“文艺复兴”。最近火出圈的武汉超萌“蒜鸟”玩偶,巧妙利用武汉方言“算了”的谐音,将方言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设计,成为消费市场新热点。

方言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专家和社会三级联动。其中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专家要扮演好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持的角色,社会则是方言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和生力军,所有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大众的广泛参与上。

今年4月,福建省教育厅、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福建方言保护传承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充分认识保护传承方言及其承载文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福建方言保护工作。

其中,要求各地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方言保护传承上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教学方法、活动形式与评价保障机制,通过校本课程、兴趣社团、课后服务、节目展演、研学体验、空中课堂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受方言文化魅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幼儿园要抓住36岁儿童语言发展黄金期,统筹好普通话和方言的教育与实践学习,鼓励幼儿园结合实际情况每周安排12次方言文化学习或童谣、故事、游戏等交流体验活动。高校应注重方言及方言文化方面人才培养,创设条件开设相关专业,也可通过开设方言相关“实验班”方式,培养既懂方言又懂教育、传播、经营的复合型人才。

孙红举希望,无论从政策上还是经费上都能够提供支持,给方言活动、方言教学、方言使用等留出一定空间,在传承与发展、标准化与多元化之间找到平衡。

“方言消失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更快。若乡音不在,乡愁何处承载?”孙红举呼吁更多专业力量投身到方言保护与传承队伍中,加快对方言的调查、研究、记录和保存,将珍贵的方言文化财富完好地留给子孙后代,让方言代代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