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南大学“万无一虱”团队创新性提出了“双唯防治”体系,为破解烟粉虱防控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早在2023年,项目负责人朱秋雨就带领“万无一虱”团队深入重庆茄子、辣椒种植基地,他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烟粉虱这一“超级害虫”正严重危害农业生产。
这个小害虫看起来微不足道,却能造成茄科作物年均减产30%以上,其传播的植物病毒更可导致绝收。更令种植户头疼的是,传统化学农药防控效果一年不如一年,并且还会带来生态污染与农残风险,许多种植户都面临“虫越打越多,成本越防越高”的困局。

“万无一虱”团队成员调研丝瓜幼苗烟粉虱危害情况 刘永号摄
面对烟粉虱引发的连锁危机,“万无一虱”团队迎难而上,深入实验室和田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了解种植户困扰,最终成功开发出绿色防控烟粉虱的新技术。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团队抓住烟粉虱“运动能力强难防控”和“化学农药污染大”两大核心痛点,创新性地提出并实践了“内外双靶点”综合防治策略,内外兼修,双靶狙击“小白蛾”,为农田筑起一道立体防线。
一方面,团队“内控”基因,深入探寻“小白蛾”的生命密码,运用了尖端的RNA干扰(RNAi)技术。这项技术能像一把精准的“基因剪刀”,特异性地靶向并“沉默”烟粉虱体内控制运动的关键基因。被“干扰”后的烟粉虱,如同被点中了“运动穴位”,活动能力显著下降,直接抑制了害虫的扩散和危害。

“万无一虱”团队成员朱秋雨、赖香凝筛选靶点基因 陈俊杰摄
另一方面,在破除烟粉虱基团难题后,团队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宝库,从植物中筛选、提取出高效的天然杀虫活性成分,并优化成安全复合配方。这些源自植物的“保镖”,能直接作用于烟粉虱的神经系统。它们最大的优势在于环境友好、残留风险极低(经权威CMA认证为“实际无毒级”)。
内部的基因干扰让害虫“元气大伤”时,外部的植物源防线则持续“清剿”残余势力,并有效阻隔新害虫的入侵。经过内控外防两次防治后,烟粉虱的危害大大减轻。
目前,团队已申请专利11项,发表SCI一区TOP论文2篇。“我们正与生物企业合作推进制剂产业化,”团队负责人朱秋雨表示,“下一步将开发智能监测设备,通过AI虫情预警平台实现精准施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智慧植保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