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煤球,没人跟你玩!”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驻村社会工作专业志愿者们在云南省昌宁县新城社区“儿童之家”开展首次生命教育课时,6岁的男孩源源因为伙伴的这句话而拒绝继续参加活动。
这个天生皮肤黝黑的男孩,总因肤色问题成为同伴们的笑柄。社工注意到,源源课前一直在窗外徘徊,被劝说进教室后,又因同学的嘲笑而哭着跑出教室,这一场景牵动着社工们的心。
通过多次家访,驻村社工了解到源源的父母在家常年忙于工作,对孩子被嘲笑的问题感到束手无策。
为此,驻村社工站迅速启动“色彩绽放计划”,从个体认同、同伴支持、社区共融三个维度介入,以专业方法精准托举孩子的自我价值。
“嘲笑背后是认知偏差,得先帮孩子接纳自己。”驻村社工决定用绘画的方式吸引孩子的兴趣。
在第一次会谈时,驻村社工只是让源源画了“我的自画像”。他却将脸部涂满黑色,低声说:“我是小黑炭,大家都不喜欢我。”
后来,驻村社工与源源一起读绘本《不一样的颜色》,制作“颜色特别收藏夹”,观看非洲鼓表演视频,玩“优点放大镜”。经过几次活动互动后,源源的想法改变了——把起初在颜色收藏夹黑色页面写有“别人不喜欢”的便签贴纸换成了“像我晒黑的脸蛋儿,藏满阳光的温暖”的便签——他开始在自己的肤色里找到积极意义,开始认识、接纳、欣赏黑肤色下独一无二的自己。
为了构建支持性环境,驻村社工又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我们”主题小组,用律动、绘本、游戏带孩子们学会接纳独一无二的“我们”。在“优点轰炸”环节,当有孩子喊出“源源是跑得快的‘闪电侠’”时,他第一次在同伴面前展露笑容。至此,源源终于从课堂外的“观望者”,变成受欢迎的“人气王”。

西南大学的社工和孩子们开展活动。周久淞摄
“同学们将抽象的生命关怀转化为具象的儿童服务,为基层治理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温情。”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大树种子营”生命教育志愿服务团党支部副书记陈纬表示。
据了解,从2021年开始,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每年都会派驻社工专业志愿者来到这里,每年开展个案访谈12次、小组活动8场,社区覆盖300余人,目前已累计服务3200余人次,为当地孩子带去了不少欢乐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