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小分队携手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团,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开展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这支融合本硕学生、依托外语学科优势的青年队伍,以“语翼青年”品牌为行动旗帜,将专业所学播撒在巴渝乡村一线,于红色传承、非遗保护、助农实践与美育课堂中贡献青春智慧。

语翼小分队成员在出征仪式上合影。
语翼传承:踏寻红色印记,赓续精神血脉
团队将探寻红色资源作为实践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外语专业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优势。在赵世炎故居,89岁的抗美援朝老兵苏昌银讲述起上甘岭战役的经历:“17岁参军时没读过书,是部队的大学生教我们认拼音、学文化。”队员们围坐倾听,有人用录音笔录下完整口述,有人整理适合多语种传播的细节。这些内容,将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故事双语宣讲团改编成宣讲素材,通过校园宣讲、线上分享等形式,向更多人进行传播。

实践团队员聆听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战场故事。
语翼赋能:舞动非遗基因,激活文化根脉
聚焦非遗传承,语翼青年们发挥外语学科在沟通理解上的专长,对酉阳土家文化进行了深度调研。在两河书院,负责人单一为队员们细致讲解土家族雕花吊脚楼精妙的营造技艺。队员们认真观摩、详细记录,不时用专业视角追问“柚子龟”等非遗项目背后的民俗内涵与文化象征。这些一手资料,将成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深化非遗研究、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的重要基础。

负责人单一为实践团讲解土家族雕花吊脚楼技艺。
语翼耕耘:擘画新农沃土,搭建校地桥梁
围绕乡村产业发展,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以“语翼青年”实践为纽带,深化与地方的合作。在光明村柚林里,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小分队与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思”实践团的学生和村民一同采摘新鲜柚叶,制作当地特色柚叶粑,在体验农耕劳动的同时,着力收集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手信息。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翼小分队队员朱娜娜在体验后表示:“亲手参与劳作,才真切感受到土地的馈赠和农人的智慧,这是书本上学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当天下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与光明村共建的“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揭牌。双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痛点、本土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务实交流,明确了未来校地协同赋能乡村振兴的具体路径。

西南大学实践团领队黄亦豪(右一)、华中师大实践团领队张志彬(左一)与光明村团支部书记张海华(中)共同签署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语翼育才:深耕美育苗田,点亮童梦星火
活动最后一天,队员们在村委会开设“非遗美育小课堂”。 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指导儿童制作凤鸟、体验扎染,并创新性融入双语互动,鼓励孩子们用外语描述家乡美景、讲述民俗故事。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彭超也来到课堂现场,向队员们分享自己从城市返回家乡、投身基层服务的历程与感悟。他寄语队员们:“乡村天地广阔,需要知识,更需要情怀,希望你们能把根扎得更深些。”这场特别的课堂不仅为乡村儿童打开了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语的新窗口,也为青年学子理解乡村振兴的深层意义提供了生动参照。

实践团成员指导小朋友体验扎染工艺。
作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推动青年成长的重要品牌,“语翼青年”始终立足专业特色,致力于搭建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坚实平台。此次三下乡实践,正是该品牌深化拓展的生动体现。四天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们用专业所学赋能乡村,在红色教育中坚定信念,在文化传承中汲取力量,在田间劳作中体悟民生,在美育实践中播撒希望。在酉阳的青山绿水间,留下的不仅是语翼青年的奋斗足迹,更是新时代大学生响应号召、深入基层、服务社会、把青春写在巴渝大地上的最鲜活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