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光明网】人文经济学丨人文沃土如何催开经济“新枝”
发布时间: 2025-09-02 21:28   文字:黄庆华 张小雨      来源:光明网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文经济学有关重要指示精神,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光明网策划推出《人文经济学》系列报道,深入挖掘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内涵与时代价值,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磅礴精神动力。

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深厚根基与持久动力。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中,既蕴含着创新精神、协作智慧等精神内核,也隐藏着审美价值、工艺遗产等经济潜能。当前,发展人文经济学,关键是让文化资产苏醒,将其转化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一般来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能够孕育创新创造的动力。文化底蕴中包含的探索精神、变革意识与突破传统的思想,有助于激发市场主体对技术迭代和模式创新的内在追求,孕育创新动力。另一方面,文化底蕴所沉淀的社会共识与协作规范,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与交易摩擦,优化经济活动的组织范式,提升经济效率。

重庆市九龙坡区黄桷坪街道的军哥书屋是人防工程纳凉点改建而成,长45米,藏书1.5万册。防空洞冬暖夏凉,犹如天然空调,书屋里除了有书籍,还有很多老式物件,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点。孙凯芳摄/光明图片

以重庆为例,这座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巴渝文化、三峡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统战文化和移民文化交相辉映。在重庆的文化基因库中,既有川江号子的雄浑、摆手舞的豪迈,也有抗战文化的坚韧、三线建设的赤诚。如今,这些文化密码正在被重新编译,以更年轻的语态融入当代生活。文化底蕴所蕴含的审美趣味、工艺智慧与人文精神,为价值创造提供了深厚滋养,有助于提升产品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文化底蕴所形塑的伦理规范、责任意识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有助于鼓励市场主体超越短期逐利,致力于创新成果的普惠共享、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代际公平,引导长远发展。

活起来火起来的前提和条件

一是坚持保护优先与合理利用辩证统一。一方面,保护优先是前提。要通过科学规划、法律保障和技术手段,对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传统技艺等历史文化进行系统性保护,严防过度商业开发导致的破坏性、庸俗化与同质化。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是关键。要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深挖文化内涵,结合现代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通过文旅融合、数字文创、特色演艺、研学体验、传统工艺振兴等多种业态,让文化起来,创造经济价值。

202582日,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博物馆,家长带着小朋友们在参观欣赏西汉彩绘雁形铜灯展品。暑假期间,参观博物馆成为众多学生及家长们消暑休闲的热门选择。黄政伟摄/光明图片

二是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共进。一方面,社会效益是根基。要以提升公众文化素养、弘扬主流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为导向,充分发挥优秀文化凝聚人心和教化育人的作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另一方面,经济效益是支撑。要在坚守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化的经济潜能,探索文化市场化路径,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以经济收益为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实现两者相互促进。

三是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政府引导是保障。要通过制定文化发展战略、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市场监管等,明确文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边界,保障公共文化普惠性,防止市场失灵导致的文化乱象。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是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创作与经营,通过公平竞争激发创新活力,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文化需求,利用政府与市场合力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如何才能火出圈?做好以下事情是关键

一是深挖文化价值,筑牢转化根基。一方面,深挖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转化要素,让老物件成为硬资产。例如,重庆洪崖洞以吊脚楼为主体,通过建筑、景观、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巴渝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将历史文化遗产转化为消费载体,成为文旅经济硬资产。另一方面,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能力,让老技艺成为活产业。例如,云南大理周城村作为白族扎染之乡,依托千年染布技艺,打造了从染料种植、扎结体验到成品销售的完整文旅链条,成为当地文旅的新亮点。

 

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传承人正在晾晒染好的布匹 李韵摄/光明图片

二是推动融合发展,拓宽转化路径。一方面,促进文化与不同产业跨界融合,让单元素聚成组合拳。例如,苏州将评弹艺术与餐饮行业结合,打造评弹茶座特色消费场景,顾客在品尝苏式茶点时欣赏评弹表演,既传承了传统艺术,又为餐饮行业注入文化内涵,形成独特的消费吸引力。另一方面,推动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深度融合,让老传统融入新日常。例如,北京将胡同文化与创意设计相融合,在胡同里开设文创书店、手作工坊等,使老胡同成为年轻人休闲消费的新去处,让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提升转化效能。一方面,利用数字技术活化文化资源,让静态文化变为动态体验。例如,洛阳龙门古街打造的《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通过虚实结合、全感互动,极大提升了文化遗产的可接触性和观赏性,更开辟了文化传播与价值转化的新渠道。另一方面,借助智能技术优化文化产品供给,让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例如,一些博物馆运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分析游客偏好,针对性地开发文创产品和特色展览,实现文化产品的精准供给,极大提高了文化转化效率和传播效果。

2024323日,游客在杭州宋城景区参与大宋招兵互动节目。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四是激发市场活力,壮大市场基础。一方面,培育多元化文化市场主体,让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例如,杭州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宋城景区的运营和拓展,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多元发展格局,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另一方面,拓展文化消费市场空间,让本地热走向全球火。例如,故宫文创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让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不断扩大文化消费的市场规模。

(本文系2025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传统产业赋能新动能培育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