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科技日报】教育传真丨西南大学:破解仪器设备共享难题
发布时间: 2025-09-02 21:56   文字:雍黎      编辑:聂慧敏    来源:科技日报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随着科研仪器规模的持续扩大,其中重复购置、闲置浪费的情况日益突出。近日,西南大学启动2025年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推进会暨首届开放共享宣传文化周。科技日报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该校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破解了大型仪器设备重购置轻共享的难题。

构建智能共享矩阵

西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核磁共振波谱仪主要用于物质的结构分析和鉴定工作。2024年,这台科研仪器全年无休,测试总机时达8700余小时,测试样品14000余个。它为师生以及重庆10多家药企提供测试服务,为学校带来了42万元的收入。

西南大学的大型科研仪器之所以如此繁忙,得益于该校历经八年精心打造的全链条管理+智能化平台+专业化队伍三位一体仪器共享体系。

我们加强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制度体系建设。西南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处长卢坤介绍,学校建立大型仪器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将学校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情况以绩效考核的形式贯穿设备预算、购置、使用、处置全过程,形成管理闭环。学校首创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结果的通报机制,实现了效益的动态监控。同时,一对一走访服务覆盖所有机组,每年核算近100万元的人员绩效发放给共享单位。这一举措对参与共享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形成了有效奖励,提高了他们的薪酬待遇。学校还将仪器共享成效纳入职称评审体系,已有9名实验技术人员凭借共享成果晋升正高职称,开创了高校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此外,西南大学校级分析测试中心与26个院级平台共同构成通用+专用共享网络,900余台套、总价值近6亿元的设备实现了一网预约。学校智慧平台建设不断推进,财务结算、绩效考核等六大模块集成上线,师生办事效率提升了60%。学校还通过强基工程投入250万元优化平台条件,有效解决了设备堆积、空间不足等难题。

挖掘设备使用潜能

与此同时,西南大学创新性地构建了双线考核体系,开发智能化考核系统自动抓取设备运行数据,并将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的奖惩机制、考核结果与设备采购相挂钩。学校实施了闲置收费”“停购预警”“设备调拨等一系列硬核举措,推动学校单台(套)价值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的年机时达标率从11.79%稳步提升至93.88%;大型仪器设备的对外共享率从11%提高到了25%。设备年均有效机时从2017年的455小时增加至2034小时,单台套设备的使用效能提升至原来的4倍,为学校节约了大量办学经费。

共享工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师生每年依托大型仪器发表的高水平论文稳定在1500篇以上,年均有3000余名师生通过大型仪器设备操作培训受益。

步入新阶段,西南大学计划投资建设跨学科共享平台集群,打造含弘实验技术人才工程,构建购置承诺成效对标采购评估体系,同时,推进设备共享向产业服务延伸,建立校企共享创新联合体,推动实验室成果向产业转化。

西南大学副校长范大明表示,当前高校科研正加速向大团队、大设施、大交叉方向发展。未来学校将着重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共享生态认知体系;提高设备配置质效,加强全流程管理;加快高水平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进一步对接国家级和地方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推动高校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