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新重庆——重庆日报】闪耀大运会!3名重庆大学生夺金背后
发布时间: 2025-09-02 22:25   文字:李周芳      编辑:蔡杨    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近日,在第32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在德国落幕,来自西南大学的5名运动员代表中国出征跳水、跆拳道、羽毛球、网球四大项目,夺得51铜的成绩。819日,记者走近其中的3人,听他们讲述夺金背后的故事。

张文澳:

6岁结缘跳水,日复一日打磨水花

起跳、转体、落水……在大运会男子单人1米跳板比赛中,张文澳6轮动作平稳发挥,为中国队夺得一金。此外,他还与队友胡宇康搭档,摘得男子双人3米跳板金牌,并携队友成功卫冕男子团体冠军。

张文澳(右二)和队友上台领奖。受访者供图

23岁的张文澳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他的跳水之路始于6岁那年。当时,还在上幼儿园的他因弹跳突出、身体比例好被跳水教练看中。

那时我还不会游泳。张文澳笑着说,2019年他入选解放军跳水队;2021年正式加入国家跳水队;2022年回归重庆队。

要成为一名跳水运动员,就意味着高强度的训练及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每天都会训练六七个小时,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张文澳说,为增强腰腹力量,他会在腿上分别绑上12公斤的沙袋,进行腿部抬举等训练;为提升平衡感,他会进行半球训练,有时会闭上眼睛站在半球上保持平衡,还会在上面举哑铃片做下蹲等。

控制水花是跳水的核心技术。张文澳称,随着身体的发育,入水面积也逐渐增大,这就对技术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就一次次地练,不断调整身体姿态、翻腾速度和入水角度。平时我们会在跳板或者跳网上训练空中翻转,还会通过入水训练增加自己的水感。张文澳说。

如何平衡训练与学业?张文澳说,他一般白天训练,晚上学习,一般从七八点开始学,不懂的就通过电话或线上请教老师。

今年7月,张文澳已顺利完成本科学业。现在,我就想踏踏实实练好每个动作,未来的路交给时间就好。他表示。

穆文喆:

2公斤沙袋,一节训练课踢腿500多次

面对步伐灵动、防守严密的对手,穆文喆冷静观察,看准时机,一记凌厉踢腿直击对手头部……这是大运会跆拳道竞技类女子团体决赛中的一幕,西南大学2023级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穆文喆与队友默契配合,以2:0战胜韩国队摘得金牌。

穆文喆(左)。受访者供图

其实,穆文喆与跆拳道的结缘,颇具传奇色彩。12岁那年,她随父亲从河北老家去北京游玩,由于她身材高挑,父亲便带她到一家体育馆测试骨龄,没想到,一位跆拳道教练一眼便相中了穆文喆,主动邀请她练习跆拳道。后来我就到了北京,一边上学一边训练,越学越喜欢这项运动。

凭借出色的表现,穆文喆进入北京队,并于201710月入选国家队,至今仍是队里的一员。

如今,22岁、身高190厘米的穆文喆在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世界积分排名第六,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期。为保持竞技状态,她每天坚持五六个小时训练,内容涵盖战术、技能、力量、对抗、实战等多个方面。

其中,脚法技术训练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主要用于提升脚部力量和出腿速度。为此,她经常在脚踝处绑上2公斤重的沙袋,一节三小时的训练课,我需要完成500多次踢腿动作。穆文喆说。

我的左胯之前受过伤,还好伤势不算严重,但当我站上领奖台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梦想成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穆文喆说,打比赛的同时,她的学习也没落下。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我发现体育教学和实际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新学到的理论知识也一次次刷新着我对专业的理解,让我的训练更有效。

袁安琪:

竞技体育不进则退,虽然辛苦也挺充实

红色短袖、白色短裤、一头干净利落短发的袁安琪,每一次起跳、挥拍、突击,都显得精准而凌厉。在大运会羽毛球混合团体决赛中,西南大学2024级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袁安琪在女单比赛中以3:1战胜对手,随队夺得金牌。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毕竟这是我成年后参加的第一场世界级成人赛事。”19岁的她说。

袁安琪。受访者供图

袁安琪出生于四川成都,10岁开始训练,2014年,进入四川省羽毛球集训队,2021年成功入选国家队并留队至今,2024年进入西南大学学习。

谈及职业生涯中的特殊时刻,袁安琪称是2022年。那年,她先后斩获多个国际国内大奖,却在年底的一场决赛中因左膝前交叉韧带断裂被迫休养一年。当时我非常着急,竞技体育不进步就意味着退步,我很害怕自己会被淘汰。康复后,袁安琪以更加严格的要求对待自己:每天12小时高强度训练、8000次技术挥拍……

目前,随国家队在成都训练的袁安琪,每天都要训练6个小时左右,挥拍、战术、耐力、爆发力、心理调节等都是训练的重点。袁安琪说,虽然辛苦,但也挺充实的。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校体委副主任黄晓灵介绍,为更好地培养运动人才,该学院探索出了一贯通、三融合的拔尖运动人才培养模式,一贯通就是本硕博连读,三融合即体教融合、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例如,针对运动员大学生训练周期长、外出频繁等情况,学院充分利用线上资源,通过创建西大云课堂,完善线上教学资源库等举措,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