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指明方向。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西南大学在教师教育领域深耕百余年,其探索实践备受关注。围绕《通知》涉及的关键问题,记者采访了西南大学校长王进军。

王进军,西南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荣誉和奖励。
《教育家》:《通知》提出构建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教师教育研究新平台等五大任务,您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对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的战略意义?
王进军: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近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持续着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强支撑。“提升工程”的战略意义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一是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为培养创新型教师提供重要保障。持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立足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提升创新型教师培养能力,培养更多国家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提升工程”从构建教师人才培养新模式、搭建教师教育研究新平台、夯实教师教育改革新支撑、建设引领服务社会新高地及开创教育国际交流新局面五方面系统着力,为进一步发挥基础教育的基点作用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师资基础,为加快建立结构更加均衡、机制更加健全、支撑更为有力的教师教育发展格局提供重要保障。
二是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系统工程,为引领全球教育变革与加快本土转型提供强劲推力。“提升工程”既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重塑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格局的主动谋划,也是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力。聚焦发展梯队建设、教育均衡难题破解、师资精准供给、师范生智能素养强化等改革重点,提出分批次支持、有组织区域布局、多层次差异发展等规划模式,既有结构定位、空间布局、方法路径的设计,也有组织领导、政策支持、资源保障等方面的要求,这将为世界教师教育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是牵引师范院校未来发展的示范工程,为教师教育转型发展提供创新活力。“提升工程”对师范院校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优化、理论研究深化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为师范院校创新发展提供了着力点与突破口。尤其着眼全面增强“创新型未来教师培养能力”,突出提升师范生的跨学科学习、科学素养、人文素养、数字素养、智能素养等创新型教师特质,为未来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遵循。
《教育家》:“提升工程”实施背景下,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能力应包括哪些核心维度?
王进军:师范院校须扛牢政治责任、落实教师教育第一职责,为支撑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应着力提升四方面能力——
一是领军型教师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升级,夯实师范生学科知识基础,培育持续更新知识、善用数智技术、主动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的领军型教师人才,引领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二是教师教育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引导师范生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和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自觉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教师教育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三是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能力。立足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趋势,探索解决教师教育、基础教育重难点问题。通过支持中小学名师名校长提升学历、挂职锻炼、系统培训、协同研究、数字赋能等,不断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教师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
四是国际教师教育推广影响能力。拓展交流渠道,搭建国际平台,扩大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通过“国际经验本土化”和“本土经验国际化”双向赋能,在标准制定、学术引领、资源辐射与文化传播等方面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教育家》:《通知》要求“开展区域教师队伍需求预测分析,健全学科专业调整与教师队伍需求联动机制”。中小学教师在量、质上的需求变化,给教师教育带来了什么影响?师范院校人才培养如何与基础教育教师需求同频共振?
王进军:师范院校融入国家战略,应对需求变化,须加快三方面谋划探索——
一是紧扣培养定位与目标升级新要求,聚焦质量提升核心,以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应对教师供需矛盾。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本在于师范院校的办学水平。部属师范院校须立足区域需求,依托办学底蕴积淀,推进“优师计划”“国优计划”“本研衔接”等改革任务,完善教师教育贯通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梯度,加快构建特色化、差异化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培养储备“大国良师”和“未来教育家”。师范院校应对标培养目标升级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强化资源保障,通过系统性转型加快纾解中小学教师结构性短缺困境。
二是顺应培养结构与规模调整新态势,聚力供需精准适配,以动态化、精准化专业调整化解师范生需求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当前,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紧密对接国家战略、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师范生培养呈现整体规模动态缩减的趋势。师范院校须结合办学定位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前瞻布局、主动求变,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教育学科与理工学科交叉融合,与地方政府协同构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合理调整师范专业招生计划,有效响应人口结构变化和区域师资需求。
三是应对培养模式与机制改革新挑战,聚合深度协同育人,以全链条、多主体融合机制强化基础教育教师能力的提升。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涵盖培养模式革新、教学方式迭代、教研形式升级、评价体系重构等多方面任务,需要师范院校创新体制机制,依托学科专业优势,强化教研共同体建设,以教研协同为牵引,贯通“教学研究—教育实践—社会服务”链条,增强教师教育学科的学术引领力,驱动高质量研究成果持续转化为教师教育教学资源和改革成果。
《教育家》:《通知》提出推动“本硕一体化”模式改革,并要求“加大实验教学、实习实践在师范生课程中的比重”。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西南大学在公费师范生培养、卓越教师计划中已有成熟经验,未来如何将政策要求与学校“师德为先、实践为基”的特色理念相结合,形成差异化发展路径?
王进军:学校坚持遵循“全球视野、未来导向、智能驱动、协同共治”原则,深入构建“1451”教师教育体系,即:紧扣百年师范卓越基因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战略势能融合聚变这一主线,聚焦学科专业能力与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不平衡、数字化供给与未来教师培养需求匹配度不够、国际影响力与参与全球教师教育治理互构度不够、教师教育体系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治理体系耦合度不够等四个关键问题,着力从以下“五大行动”入手,锚定培养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具备卓越学科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数字胜任力、国际化能力的“一铸魂五卓越”未来教师这一目标。
一是实施构建“一铸魂五卓越”未来教师培养新模式。以学科能力强化为根基、育人素养提升为灵魂、全生命周期发展为主线,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教师教育数字化与国际化转型,构建AI赋能教师教育教学新范式。
二是搭建以综合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支撑的教师教育研究新平台。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搭建集学科建设、政策研究、实践创新于一体的教师教育科学战略研究平台和新型高端智库,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三是夯实以深化教师教育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牵引的新支撑。对标国家教师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学校构建“1451”卓越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要求,深化教师教育治理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教师教育协同支持机制综合改革,形成多元开放、协同共治、充满活力的发展生态。
四是建设引领服务乡村振兴和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通过机制创新、资源整合与精准施策,形成“引领发展—帮扶提质—培训赋能”三位一体的教师教育支持体系,强化师范院校内涵建设,深度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与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五是打造开放互鉴的教师教育国际合作新局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集聚一流教育资源和要素,全面提高教师教育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全球教师教育规划制定,讲好中国教育故事,传播中国教育声音,为世界教师教育改革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