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眼西大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眼西大 > 正文
【国际出版周报】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在思想中对话,在合作中携手前行
发布时间: 2025-09-02 23:22   文字:艾森      编辑:韦克    来源:国际出版周报   初审:网站编辑   浏览次数:

编者按

2025816日,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出版协会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委员会、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出版周报》承办的第六届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经验交流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副教授、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汉学家、翻译家,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出席交流会并作主旨演讲。国际君将演讲内容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伊朗籍副教授、伊朗研究中心研究员,汉学家、翻译家,第十六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获得者 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Ehsan Doostmohammadi

作为最传统且影响力最持久的媒介,图书能够跨越国界将一个国家的形象、文化以及详细情况,全方位地介绍给另一个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出版界和翻译界借助图书能够发挥重大作用。

在伊朗,近年来有关中国的图书在数量上虽呈现显著的增长态势,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图书在伊朗的数量仍偏少。从历史上看,中国与伊朗在图书领域的合作交流非常深厚。早在中国的元朝,伊朗曾专门派人前往中国学习中文,并将中医药典籍翻译成波斯语,这部译作为《中国科技珍宝书》,这不仅是首次将中国的中医药典籍翻译为波斯语并在整个西域传播,更彰显出我们的祖先早在那时就已对中国图书和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重视。

中国不仅拥有璀璨的文学,还拥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过去10多年,中国出版社出版了许多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著作,如《习近平用典》《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论语》《孟子》等,这些图书的译本均在伊朗出版发行,助力更多伊朗人全面地了解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助力下,越来越多中国出版社投身于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合作中,特别是版权贸易合作。在合作过程中,一些出版社并未向伊朗出版社收取版权费,这体现出中伊两国深厚的情谊。

据我观察,近年来很多关于中国扶贫的图书在伊朗颇受欢迎,因为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独一无二的。这些图书可以帮助我们将更多当代中国的宝贵经验介绍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加强各行各业的合作交流。

过去10年,我投身于多部中国经典与现当代著作的波斯语翻译工作。我翻译的作品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历史观》《一带一路手册》《黄帝内经》《论语》等。这些图书在伊朗出版发行并广泛传播,使伊朗读者不仅能接触到文字内容,更通过文字深切感受到中国思想的深邃与文化的温暖。《濒湖脉学》译本在伊朗医学界引发了热烈讨论;《论语》《孟子》让伊朗读者找到与自身文化的共鸣;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到当代中国社会的面貌。

通过图书翻译工作,我深刻认识到,若让伊朗人民对中国形成全面且立体的认知,仅依靠某一类图书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这表明,我们既要介绍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下来的思想智慧与文化传统,也要讲述当代中国的发展经验与现代实践。唯有历史与现实并重,思想与生活并行,才能让伊朗社会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这些经历让我愈发坚信:一本好书就像一扇窗户,能让不同文明的阳光照进彼此的心间。一本接着一本好书的积累,则能搭建起文明交流、心灵相通的桥梁。推动伊朗社会对中国的全面认知,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且细致入微的工作。以图书为媒介,不仅能传递知识,更能建立信任、增进理解。中伊两国在阅读中邂逅,在思想中对话,在合作中携手前行。让我们继续用图书搭建桥梁,让更多伊朗人读懂中国,也让更多中国人读懂伊朗,为两国文明互鉴、人文相知贡献力量。